雨落未敢愁 作品

第五百七十八章 遼東、叔侄、野心!

對於皇帝想要對遼東出手,司馬懿其實是有心理準備的。

 

在場的諸位臣子之中,真正受到皇帝信重,走到皇帝心裡面的,恐怕就只有他司馬懿而已了。

 

牽招不行。

 

張遼也不行。

 

他們都是純粹的武人,不懂得人情世故。

 

對於政治,許多方面的瞭解都是不夠徹底的。

 

他司馬懿能屈能伸,能為皇帝排憂解難,他這種臣子,哪個皇帝不愛,哪個君主不會重用?

 

也就是先帝聽信了那該死的劉公嗣三馬食槽的謠言,才會對他敬而遠之。

 

否則的話,以他司馬懿的能力,早就走上高位了。

 

還用得著多等幾年?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能夠速速攻下遼東,而且是以最小的代價!”

 

牽招聞言,當即上前說道:“公孫家雖然蟠踞遼東,已有兩代,但遼東畢竟是苦寒之地,並無多少人丁,我大魏大軍而下,料想那公孫恭不敢抵抗,只能是獻土獻城!”

 

牽招作為護鮮卑校尉,對遼東還是有一些瞭解的,他的話語,曹丕還是要聽的。

 

但聽完牽招所言,曹丕臉上露出沉思之色,眉頭不自覺的皺了起來。

 

發兵去攻,以氣勢壓人,公孫恭若是識相的話,確實是會投降,但大權在握,在一個地方做土皇帝,比做別人的奴才好?

 

兔子急了都會咬人。

 

萬一那公孫恭不願意投降,那該如何呢?

 

牽招的回答,並不能夠讓曹丕滿意。

 

“陛下,或許可以調動遼東周遭之鮮卑、烏桓、匈奴及各部胡人,讓他們對遼東一道用兵,我大魏出兵一萬,領著這些僕從軍,亦是能夠攻下遼東,所付出的代價,無非是些許錢帛而已,流血犧牲的並非是魏人,而是那些胡人。”

 

張遼對曹丕的心思還是有些瞭解的。

 

攻打遼東,原本就是為了強大魏國,若是因為攻打遼東,不僅不能使魏國強大,反而還使魏國變得虛弱了,那他曹丕還打什麼遼東?

 

張遼給曹丕一個付出代價比較小的選擇。

 

果然!

 

聽了張遼的一番話,曹丕緊皺的眉頭稍稍鬆弛了些許。

 

“公孫家對遼東的經營,可謂是鐵桶一塊,周遭匈奴鮮卑烏桓,畏懼其威儀,恐怕不敢出兵幫忙。”

 

公孫家能夠在遼東立足,可不是因為什麼郡望,而是實實在在用刀兵打出來的。

 

周圍的人都被打服了,以至於曹魏都不得不承認其地位。

 

便是曹操,都不得不表薦公孫度任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以安撫其人心。

 

“況且通往遼東之路難走,大軍難以通行,諸位可有辦法?”

 

遼東及朝鮮半島和中原之間有許多天然阻隔,第一重是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夾在蒙古高原和渤海之間,長約200公里,寬約10公里,是中原通向關外的要道。

 

但問題在於,這條道在三國時期比後來要難走得多。

 

由於當時氣候環境和現在不同,且遼東地區開發不足,導致遼西走廊在夏秋雨水季節長期處於泥濘狀態,難通車馬。

 

而且因為積水不夠深,也通不了舟船,使得大軍通行和後勤保障成了難題。

 

曹操北征烏丸時因為敵人把守著這條道導致軍隊無法前行,因此感到異常頭疼。

 

最後是請當地人田疇帶路,從盧龍塞繞過遼西走廊,沿山路行軍五百里才到達敵人的大本營柳城,而田疇在事後也因功受封五百戶。

 

當時曹操麾下的荀攸、樂進只有七百戶,曹純僅三百戶,夏侯淵甚至沒有戶數記載。

 

即使在進入下遼河平原之後也不代表可以鬆一口氣,漢代時期遼水經常氾濫,有“潦水”之稱。

 

在其常年沖刷下,遼水以西形成了東西寬約二百餘里的大片沼澤,被稱為遼澤,雖然因為環境變化,遼澤範圍一直在縮小,但直到民國時期才因為大批移民闖關東進行開發而完全消失。

 

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時,來回路上都經過了遼澤,為了通過這片區域,先後讓將作大匠閻立德和太子太師長孫無忌進行大規模填道造橋,自己親自巡視,大軍才得以通行。

 

而且遼澤並不是這一帶唯一的沼澤,在遼水流入渤海的入海口同樣有著大片沼澤,因而大軍通常只能選擇中間的遼隧行軍。

 

魏國若是要去攻伐遼東,公孫家的人自然也對此心知肚明,肯定會在遼隧一帶佈置了數十里的圍塹,並在此擊退過魏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