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諸葛顯威,禿髮壽闐!
諸葛亮在行軍作戰過程中有一個習慣和特點:果斷集中兵力。
換句話說,諸葛亮在用兵方面果斷,而且也不喜歡分散兵力。
這從諸葛亮一生參與的作戰中都能看出。
例如,曹操掃平河北後,率領大軍南下荊襄,劉備帶著十萬百姓向南遷徙,當時諸葛亮就勸劉備:“百姓日行十餘里,曹軍若追,旬日即至,屆時將軍何往?”
劉備放心不下百姓,是出於他的仁德之心,但劉備要做的事業,不可能不付出慘痛代價,這種時候,為天下計,諸葛亮果斷地規勸劉備放棄百姓。
當然,歷史上的劉備並沒有像演義中那樣,為百姓哭鼻子流眼淚,實際上,曹軍追來後,他不但放棄了百姓,連妻兒都拋棄了。
又如,赤壁之戰後,劉備率軍收荊州,在進攻桂陽時,遇到了極大阻力。
當時桂陽的城防,是荊州南部最堅固的,荊州北部,劉備又迫於周瑜在江陵周圍施加的壓力,因而敦促諸葛亮務必迅速拿下桂陽。
在這種糾結的局面下,諸葛亮往往比劉備冷靜得多,當時他寫信給劉備,希望劉備不要讓江陵的事務和桂陽的事務互相糾纏,如果因為奪取桂陽而暫時影響了江陵,那之後再把江陵奪下來便是。
在這件事的處理方面,諸葛亮再一次顯示出了他“喜歡果斷地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的特點。
諸葛亮這一特點,在第一次北伐中也出現過。當時,蜀軍前線的惟一進攻據點是街亭,諸葛亮讓馬謖去守,但這個決定遭到了眾將反對。
《三國志》載:“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諸葛亮違眾拔馬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張郃所破。”
街亭之敗的嚴重程度,其實一直被低估了,實際上,這不僅僅是一場敗仗,還是一次亡國危機。
如果當時的魏軍大膽冒進一些,趁勢攻滅蜀漢也並非不可能,在敵軍排山倒海的攻勢下,蜀軍可能連招架之力都沒有。
實際上,如果沒有諸葛亮,馬謖這一敗,直接就會亡國。
但這種緊要關頭,諸葛亮依然能果斷地做出決定,空城計為蜀漢謀得生機,也體現了其果斷的特點。
此番到了華陰,諸葛亮也一如既往的果斷。
漢軍在華陰城外紮了營之後,諸葛亮當即派遣小將霍弋前去叫陣挑釁。
幾次三番,華陰城中魏軍都沒有反應,諸葛亮心中漸有些明悟。
“看來這司馬仲達是想要和我等僵持了,派人運送糧草到風凌城,在華陰城外千步外經過,我倒是要看看,這牽招出還是不出!”
出城?
便要中我計!
不出城?
那你在華陰,也沒了用處。
我漢軍糧草通行無阻,後方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風凌城與潼關,你魏軍佔據了華陰,又有什麼作用?
沒有起到阻擊的作用,反而自己深陷敵後,有被切割包圍的風險。
他諸葛亮便要看看,守城的牽招可坐得住!
當日。
漢軍滿載糧草的糧隊,便明目張膽的的在華陰城前千步外經過。
牽招看在眼裡,簡直是要將後槽牙給咬碎了。
“諸葛村夫,欺我牽招無膽?”
牽招對著身側的副將說道:“速速點兵,本將軍要殺一殺那諸葛亮的銳氣!”
他身側的副將,乃是司馬懿身邊人,此時對著牽招行了一禮,勸慰道:“將軍不可,派遣出去的使者,尚未得到都督回信,諸葛亮陰險狡詐,詭計多端,若是妄動,恐怕會中其奸計,還請將軍三思!”
“豈不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牽招冷哼一聲,再說道:“況且本將軍乃沙場宿將,非是新兵蛋子,能夠分辨是陰謀還是詭計,都督雖然英明,智謀無雙,但畢竟遠在軍寨,不在華陰,看不到眼前的戰機。”
他牽招是死人堆裡走出來的,論起資歷來,比司馬懿要深厚得多。
此番是看在你司馬懿有能力的份上,方才聽命的。
但現在要我牽招受辱,他如何肯嚥下這口氣。
再者說,坐視漢國運糧到風凌城,他佔據華陰還有什麼用處?
反而讓自己處在漢軍的包圍之中。
自己手底下的這些兵卒,若是沒了,他罪過就大了,根基也就沒了。
孰輕孰重,他牽招自然能夠分辨得出來。
“不必多言,點五百騎兵,帶上火箭,將漢軍糧隊先燒了,我手下鮮卑騎兵,來去如風,難道還會怕漢軍步卒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