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未敢愁 作品

第五百二十五章 侍講經筵,話語權之爭!(第2頁)

 參與的朝臣並不固定,有事上奏便可前來,沒事不必前來。

 兩千石官吏每日都可來早朝,不必奏請。

 兩千石以下,六百石以上,一個月可來參與早朝一次,要提前三日申請。

 六百石以下,三百石以上,一年可來參加早朝一次,有事要奏的,可以提前十日申請面聖。

 說白了,早朝是劉禪直接面對幹事臣僚的會議,聆聽最接地氣的消息,做到人在深宮,依然掌握天下事的作用。

 當然

 好處是很多,壞處就是有點費皇帝。

 好在劉禪現在年輕,體力充沛,現在還能堅持堅持。

 但這個早朝,如果遇到懶成狗的皇帝,比如說萬曆同學,那肯定是形同虛設的。

 除了早朝、常朝、內朝、大朝會之外,劉禪每三日還有一次經筵日講。

 這是去年劉備給觀眾士族允諾的,現在就專門來折磨他的。

 所謂侍講侍讀或經筵日講,是指廷臣入禁中在皇帝或太子面前講授儒家經典或治國之道等。

 至於其來源,便是在前漢昭帝之時。

 西漢昭帝以八歲即位,因其年幼,輔政大臣選名儒韋賢、蔡義、夏侯勝等入禁中授於御前。

 宣帝詔諸儒講經於石渠閣,為侍講經筵制的嚆矢。

 其實,就西漢的帝王教育而言,廷臣入內殿講經乃偶爾行之,不是常制,且無侍講之名。

 侍講之名始於東漢,本指朝臣入授太子,並非官名。

 光武帝立陰後子為皇太子(明帝),並未仿西漢置保傅設官僚,而是改由朝中儒臣負責教授太子,但儲君無外交之理,乃由廷臣入禁中教授。

 最初由虎賁中郎將何湯以《尚書》授太子。

 後來又詔拜何湯的老師,通《歐陽尚書》的一代名儒桓榮為議郎,入內教授太子,並經常留宿太子宮中。

 五年後,桓榮薦舉門生胡憲侍講,自己方才得以離開東宮,只須每日早晨入講一次。

 明帝即位後,也常與桓榮子鬱居中論經,問以政事,並親自制定五家要說章句,令桓鬱校定於宣明殿。

 又數召張酺講《尚書》,相互論難經義,以其甚能契合心旨,令授皇太子(章帝)。

 章帝喜好儒術,尤嗜古文《尚書》及《左傳》,因感於經學有今古之分,且章句繁多,擬加減省,乃召集群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親自稱制臨決,如西漢宣帝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