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萬騎內患,劉禪的決策!(第2頁)
騎兵的優勢,便是其機動性。
尤其是曹真一人三馬,加之還有許多騾馬牲畜抗運糧草輜重,速度就更快了。
將他這個機動性的優點除去了,對付起來自然就簡單了。
“構築堡寨需要時間,河流也有淺處,無法徹底堵住騎軍。”
關中畢竟不是江淮之地。
若是江淮之地的話,騎軍的威力將大打折扣。
因為江淮之地水網密佈,水量也很大。
但是在關中,除了渭水以及幾條支流之外,其餘小河小溪,水量
只能用感人來形容。
“或許可出騎兵,斷其糧草,逼迫其離開!”
吳懿也想到了一個辦法。
能對付騎軍的,當然就是騎軍了。
況且,曹真在敵境作戰,本來就有劣勢。
雖然一人三馬,並且有大量的騾馬牲畜運輸糧草,但你戰馬跑得快,你那些運輸糧草的騾馬,難道跑得比我漢軍騎兵還快?
“這倒是一個辦法。”
人要吃飯,馬也要補給休息的。
馬這種動物如果不吃飼料,不吃糧食,只喂草的話,每天要20-30斤草,這些草如果由馬自己找的話要用三四個時辰來進食,如果由人來採集,也要一個時辰收集。
為了應付這種情況,一般在行軍時採用一半草加部份糧食混合使用,就是這樣,馬在長途行軍時也要每天吃十斤草和四斤左右的豆子或小米,一個時辰內就能喂完。
馬的耐力不如人,負重走的話,也許一天能走100裡,但只能堅持1到2天,
第二天就垮掉了,尤其是吃草的馬更是這樣,
吃糧食的馬要好的多,能堅持3到5天.
所以,魏軍騎兵行軍,由大部分部隊每人一匹馬先走,留下大約十分之一的人照顧馬匹,然後驅趕馬匹前進,當追上大部隊時,再換馬,再留下十分之一的人照顧馬,給馬餵食,飲水,然後再追,循環前進
這樣節省了給馬餵食,休息的時間,每天行軍可達50到100裡。
真正的做到了轉進如風。
而且節省馬力,行軍距離完全取決於後面糧食的補給程度,不受馬力的限制。
如果曹真是如此行軍的話,只要將留守的那十分之一的人留下,因為糧食補給斷絕,他便不得不找尋糧草,被迫離開漢軍的糧草補給線,到左馮翊去與鄭渾匯合。
“聽聞曹真軍中有不少匈奴騎兵,匈奴騎兵可不需要留人照顧馬匹。”
由大部分部隊每人一匹馬先走,留下大約十分之一的人照顧馬匹追趕大部隊.
這只是漢族的騎兵。
黃河以北的遊牧民可不是這麼玩的.
匈奴騎兵每人配 4匹馬,長途奔襲的時候, 4匹馬同時驅趕,只騎乘其中的一匹.當胯下的 1匹疲勞的時候,換乘身邊的另一匹。換乘過程中並不停歇,整支軍隊都在高速飛馳當中,騎手直接從這一匹馬背跳到另一匹。
如此 4匹馬交替騎乘.
蒙古軍隊也用類似的辦法,能長途奔襲,以達到戰役的突然性.。
漠北遊牧民馴養的馬匹是蒙古馬,身材不高,頭大,腿短.既沒有西域中亞等地馬匹(阿拉伯馬)的速度和優雅步伐;也不如歐洲諾曼底馬健壯有力;但是耐力好,不挑食,抗病力強,能適應草原荒漠惡劣的氣候環境(尤其是漠北的嚴冬)。
經過長途奔襲後,即使用最粗糙的草料也能維持體力,甚至能食用樹葉樹皮。
在能餓死其他軍馬的地區,蒙古馬依然維持高昂的戰鬥力.
而且遊牧民會訓練馬匹用駱駝的步伐奔跑,即是前後腳同側邁進,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順拐“.。
據說馬匹這樣長途奔跑節省體力.據說蒙古馬每天可以奔馳上百公里,連續十餘天,如此優良的耐力,其他的馬種是達不到的。
而且蒙古馬戰鬥中不驚不乍,徹頭徹尾的軍馬.
漠北遊牧民不帶輜重,打到哪搶到哪;蒙古馬吃苦耐勞,走到哪吃到哪.成就了天生的騎兵。
如果有這一批匈奴騎兵的話,想要斷其後路,恐怕不那麼容易。
其實最關鍵的是,漢軍的騎兵大部分都在前方戰場,現在拿得出手的,也就張苞的三千精銳騎兵,加上馬超的千餘羌人騎兵。
但張苞麾下的騎兵,大多數重騎兵,不善於奔襲,善於衝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