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未敢愁 作品

第四百四十二章 弊吳,弱吳,用吳!(第2頁)

 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原本吳農耕技術十分落後,尚未懂得牛耕。

 及後生產技術注入,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

 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

耗費成為國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為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制。

 孫權很重視農業的生產。

 在漢建安七年至建安八年間,孫權開始推行屯田。

 孫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置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

 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服役。

 另外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

 在會稽郡開闢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區;在湖灘大規模開墾土地,建立了毗陵、湖熟、溧陽、江乘、於湖、赭圻等屯田區;用南遷人口建造了金寶圩;在長江中游建立了尋陽、陽新、武昌、陸口、江陵、長沙漚口等10餘處屯田區。

 這些措施促進了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譬如說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孫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較先進。

 也正是因為於此,吳國才能養得起近十萬大軍。

 要知道現在的生產力,以一二百萬的人口養十萬人,那壓力是很大的。

 這十萬人中,有許多都是屯田兵,並不需要吳國給予錢糧供養。

 “尋陽周遭的田地,有二十萬畝之多,便是如此,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論起種田來說,中國人是誰都不差的。

 吳國這邊亦是如此。

 “過些日子,便是春耕了,這些熟地,應要種植起來了。”

 尋陽拿下了,這些吳國開墾好的土地,劉禪自然不會浪費。

 “可惜鄧艾已經在江陵荊州屯田了,不然調其過來,定然可以完成這個任務。”

 實在不行,這個屯田的任務,便交給顧勇。

 此人也是從微末中起來的,在未起勢之前,更是佃農,論起屯田來說,應該是不差的。

 思索完這屯田的事宜,劉禪轉頭看向身邊的周徹,詢問道:“在吳國各地的間軍司,可有情報傳來?”

 周徹身著常服,衣服已經是儘量選寬鬆的來穿了。

 蓋因她肚子,已經是慢慢鼓起來了。

 “各地的間軍司密探,都有消息傳來,吳國動員國中兵力,現在已經是在柴桑匯聚了三四萬人了,而這個數目,還在不斷上升之中。”

 “看來吳國有與我漢軍決戰的意圖在裡面。”

 劉禪當即思索起來了。

 如今得了尋陽城中的數十萬斛糧草,大軍的糧草問題,短時間內是被解決了。

 不必讓太多百姓充作夫子,前來調度糧草。

 並且,這也意味著,劉禪能夠調動更多的漢軍,來前線來了。

 “不過.馬上便是春耕的日子了,若是聚兵前來,吳國的春耕便要被耽誤了。”

 打仗可不是戰兵之間的戰爭。

 你動用了十萬戰兵,那為了餵飽這十萬戰兵,勢必要更多的後勤人員轉運糧草軍需這些的。

 以吳國的這個動作,至少要動員二三十萬人。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三四十萬精壯勞力在春耕的關鍵時期被抽調,吳國的春耕,肯定是要被耽擱的。

 更不必說,吳國許多地方,都是軍屯的。

 “國都將要不保,春耕了又有何用?”

 如果連吳國都守不住,春耕了,不是給你漢國徒做嫁衣?

 劉禪笑了笑,說道:“既是如此,那我便和吳國拖著便是了。”

 劉禪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這個明修棧道,可以說是將棧道修的太長了。

 這都快真的完成滅吳之戰了。

 “殿下不打算滅吳?”

 劉禪說道:“若是能夠滅吳,孤自然要滅,但現在我軍的實力,尚還不夠,吳國若是出傾國之力,他的力量,是遠遠要超過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