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未敢愁 作品

第759章 圍點打援,軍心崩潰!

 皇帝曹叡端坐在龍椅之上,面容凝重,目光深邃,彷彿要穿透時空,洞察未來的走向。 

 他的身旁,站立著幾位重臣——尚書令陳群、帝師鄭稱、以及燕王曹宇和謀士高堂隆。 

 內殿之內,燭光搖曳,映照出眾人臉上的嚴肅與緊張。 

 曹叡輕輕咳嗽一聲,打破了殿內的沉寂,開口道:“諸位愛卿,關於是否支援鄴城之事,朕今日再次召集爾等商議,望諸位能暢所欲言,為朕分憂。” 

 陳群聞言,上前一步,躬身行禮道:“陛下,臣以為洛陽乃國家之根本,八關之內,雖有十萬大軍,但弘農郡與枳關方向漢軍虎視眈眈,一旦大軍調動,洛陽空虛,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臣建議以保洛陽為主,不可輕易調兵支援鄴城。” 

 陳群的話語沉穩有力,透露出他對國家安危的深深憂慮。他的面容嚴峻,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執著,彷彿要用自己的話語說服每一個人。 

 然而,鄭稱卻持不同意見。 

 他上前一步,與陳群並肩而立,對曹叡說道:“陛下,鄴城若失,冀州不保,河內無山川之險,必被漢軍所破。到那時,漢軍兵鋒直指洛陽,國家危矣。臣以為,必須派兵支援鄴城,禦敵於洛陽之外,方能保國家社稷之安危。” 

 鄭稱的話語激昂慷慨。 

 他的面容堅毅,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彷彿要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指明一條明路。 

 曹叡聞言,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兩位重臣所言皆有道理,但國家安危繫於一身,他必須做出一個明智的決策。 

 於是,他將目光投向了燕王曹宇,希望這位宗室親王能給出一些建議。 

 然而,曹宇卻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一個計策來。 

 他的面容顯得有些尷尬與緊張,眼神中透露出迷茫與無助。 

 曹叡見狀,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失望之情。 

 他嘆了口氣,轉而看向高堂隆,希望這位謀士能給出一些啟示。 

 高堂隆見狀,上前一步,對曹叡行了一禮,說道:“陛下何不取鄭公與陳公二人的計策?洛陽的兵卒不能調動,但青州、兗州、豫州的兵卒卻可調用。如此一來,既能支援鄴城,又能保洛陽無虞。” 

 高堂隆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泉,瞬間澆滅了殿內的緊張氣氛。 

 曹叡聞言,眼睛一亮,彷彿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然而,陳群卻當即駁斥道:“青州如今亦被漢軍所攻,若非士族忠心,早被漢軍所克。豫州要防止漢軍自南面而來,亦不可調兵。至於兗州,雖可調兵,但要防止趙雲所部自清河南下。其實說來說去,即便是調兵,也調不了多少。” 

 陳群的話語如同一盆冷水,瞬間澆滅了曹叡心中的希望。 

 他的面容再次變得凝重起來,彷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就在這時,高堂隆再次開口道:“陛下,臣以為雖調兵有限,但總比無兵可派要好。兗州之地,雖需防趙雲所部,但可調部分州郡兵前往鄴城支援。如此一來,既能展現我魏國之決心,又能給鄴城守軍以信心。至於青州與豫州,可加強戒備,以防漢軍趁機進攻。” 

 高堂隆的話語如同一盞明燈,為曹叡指明瞭方向。 

 他點了點頭,表示贊同高堂隆的看法。 

 曹叡開口說道:“那便在兗州徵兵兩萬,讓兗州州郡兵前往鄴城支援。此事刻不容緩,望諸位愛卿速去辦理。” 

 眾人聞言,紛紛領命而去。 

 陳群雖然心中仍有疑慮,但也不敢違抗皇命;鄭稱則面露喜色,彷彿看到了鄴城解圍的希望;燕王曹宇則顯得有些尷尬與失落,在這場決策中他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而高堂隆則面帶微笑,彷彿對自己的計策感到滿意。 

 ... 

 另外一邊。 

 兗州。 

 自洛陽的徵兵令下達以來,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盪之中。 

 這已不是兗州第一次被動員,但此次的徵兵規模之大、手段之強硬,卻遠超以往。 

 洛陽的朝廷似乎鐵了心要將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壯丁都徵召入伍,以應對日益嚴峻的邊疆局勢。 

 天命九年的秋日,本該是收穫的季節,但兗州的田野間卻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 

 百姓們聞訊紛紛逃散,有的躲入深山老林,有的則流亡他鄉,只為逃避那看似無盡的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