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432【發明和教育】
鄧城縣令叫蒲尚,來自洋州,運用槓桿原理髮明園林剪。
朱銘把他推薦給宋徽宗,這位老兄被留在艮嶽,在一群園丁當中做管事,屬於沒有品階的官員(不是吏員)。
做得不開心,便辭職不幹了。
朱家父子起兵之後,蒲尚猶豫了兩三個月,直至朱銘帶兵去打蜀中,他才跑到朱國祥那裡求官。
蒲尚跟著朱銘和魏泰進城,邊走邊介紹:“鄧城縣只在最西北邊,有三個墾荒村落,約安置一千二百個流民。今年風調雨順,第二季豆子正在收割。在下親往墾荒村看過,日子過得都還不錯,已經不用官府再借糧充飢。”
朱銘點頭說:“鄧城縣的墾荒村,我到襄陽之前,就四處探訪過了,你做得著實沒什麼遺漏。”
得到大元帥的誇獎,蒲尚非常高興,又說道:“鄧城雖屬望縣,但特產只有精品黃米。縣內又種水稻、麥子和桑麻,桑麻種得尤其多,在下欲造一種水轉大紡車,利用漢江水力來紡麻。可為大元帥的軍隊,大量且快速的提供麻布。”
既是紡車,自然只能紡紗,織成麻布還得靠人工。
朱銘讚許道:“我記得你發明過園林剪,洋州的桑剪和茶剪,便是根據你那剪刀改的,如今已在四川各州縣傳開。若是再造出水力紡車,必能造福於萬民,道用之學便得小成。到時候,至少官升一級!”
“大元帥竟還記得俺的剪刀,”蒲尚欣喜道,“那只是小物件,比水轉大紡車簡單多了。”
朱銘問道:“我記得當時許多士子來大明村拜訪,還有個發明旱羅盤的叫……”
“叫楊昌言,”蒲尚說道,“他帶著自己的羅盤,奉昏君之命隨船出海尋仙去了。改進餾器做花露(香水)的文正同,卻沒有回漢中做官,去了洛陽開設花露作坊。”
跟在後面的石元公,立即上前耳語:“文正同的花露坊,是洛陽聯絡站,負責銜接東京和關中的細作活動。”
朱銘微微點頭,表示知道了。
石元公現在已經擺正態度,他明白自己能力欠缺,乾脆認認真真搞諜報,不再去摻和別的事情。
蒲尚繼續說:“當初結伴到大明村拜訪的士子,還有一人名叫容遜。他如今在做比陽(泌陽)縣令,轄區內接收了六千多流民。在引導流民墾荒時,容縣令把踏犁從直柄改為曲柄,獲得經略相公的大力讚賞,勒令以後造兩種踏犁來墾荒,地方官員根據實情自行選擇。”
踏犁是廣西少數民族的農具,在北宋中期引進到中原用於山區或耕牛不足的地區。
效率只有耕牛的幾分之一,但特別適合在山區犁地,以及雜石較多的土地開荒。
“曲柄耕地更快嗎?”朱銘記得大明村開荒,用的就是直柄踏犁,自家老爹咋就沒改為曲柄?
蒲尚解釋說:“兩者各有優劣。直柄踏犁,刺土時更省力,容易翻開堅硬泥土。不但可以犁地和開荒,還能用來挖掘葛根、山藥等物。但翻土的時候,彎腰幅度大,耕作久了腰痠背痛。而曲柄踏犁剛好相反,刺土時更困難,不易翻開堅硬泥土。但彎腰幅度較小,耕作者沒那麼累,如果長久大量開荒,速度反而比直柄更快。”
朱銘聽明白了,大明村全是山區且硬土較多,墾荒面積又不怎麼大,所以朱院長才使用直柄踏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