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142【三綱五常】(第2頁)

 “三綱五常,講的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間,應該互相遵守道義。而非是說,君為臣綱,臣就要愚忠其君;也不是說,父為子綱,子就要愚孝其父;更不是說,夫為妻綱,妻就要盲從其夫。”

 “我且問閣下,有一夫妻。妻子賢良淑德,沒有半點錯誤。丈夫卻吃喝嫖賭,敗光了家產祖業,還對妻子動輒打罵。夫者,扶也,這樣的丈夫,扶持過妻子嗎?妻子還該順從他嗎?”

 那人搖頭道:“自是不該。”

 朱銘說:“婦有婦德,夫也有夫德。夫不守其德,便是綱紀壞了,夫為妻綱也不要再談。妻子應該規勸,如果屢勸不改,索性和離算了,離婚了再嫁個好丈夫!”

 “小先生講得好!”

 卻是個大媽扯開嗓子吼叫,她手臂還挎著個籃子,估計是來這邊購物的。

 現場聽講的,還有不少婦人,都覺得朱銘說得有道理。

 首倡三綱六紀的班固,在分開闡述三綱時,已經用了五常來解釋。

 後來朱熹把三綱五常合在一起,也說得明明白白。君臣、父子、夫妻的責任,都是雙向協調的,不能拋開義務只談權力。

 偏偏世人只論三綱,刻意忽視甚至曲解五常,只強調上下尊卑關係,卻不講為君、為父、為夫的責任。

 朱銘又對那些年輕士子說:“班固言,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做父親的,自己沒有規矩,自己不講法度,他們說的大道理,難道做兒子的該聽嗎?”

 年輕人多少都有逆反心理,對朱銘這些話感同身受。

 但又不敢直接喊出來,於是現場爆發出一陣笑聲,用笑聲來表達他們的認可。

 皇帝不群臣子,臣子該怎樣做?

 這句話,朱銘沒有講,反正道理擺在那裡。

 朱銘繼續說道:“‘我本’、‘方矩’之論,就是以己身為直尺,去把家國天下畫得更方。夫失其綱,該當歸正。父失其綱,該當提醒。君失其綱,該當勸諫。”

 又有人問:“夫失其綱,妻子可以離婚再嫁。父失其綱,難道還能重新認一個父親?”

 “哈哈哈哈!”

 眾人大笑不止。

 朱銘正色道:“父失其綱,如果不能勸其改正,做兒子的,就當時時為父親查漏補缺。可如果這位父親禍國殃民,做兒子的應當劃清界限,甚至斷絕父子關係。否則的話,難道還要助紂為虐、為虎作倀不成?”

 當即有人反對:“竊負而逃,何解也?”(孟子說,如果皋陶是大法官,舜的父親殺人犯法。舜應該先讓大法官抓人,這是公義。舜再自己帶著父親逃跑,這是孝道。同時,舜還必須放棄王位。)

 朱銘回答說:“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左傳》記載,石碏的兒子謀反,石碏將兒子誘殺,這屬於大義滅親。)

 “親親相隱何在?”又有人問。

 朱銘說:“儒家講仁義,大義為先。親親可以相隱,卻必須符合大義。竊負而逃的典故,不是讓舜背起父親就逃。而是要先命令皋陶抓捕舜父,舜還要放棄王位,這樣才能去盡孝。如果舜不放棄王位,不讓皋陶抓人,那舜就失了大義,此無義之愚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