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2/jsonfs/318/318257/132894091.json):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shushazw.com/read.php on line 107
周易綜卦哲學-第80章 鼎卦的綜卦是革卦(第3頁),ai重歌,殊沙中文
ai重歌 作品

第80章 鼎卦的綜卦是革卦(第3頁)

 歷史典故

 湯武革命:這是鼎革相關的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典故。商湯伐桀,建立了商朝;周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商湯和周武王的行為被稱為“革命”,即變革天命。《象傳說》贊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商紂王荒淫無道、暴虐成性,使得商朝統治岌岌可危;而周武王重用賢臣,修明內政,在時機成熟時發動了對商朝的戰爭,最終推翻了商朝的統治。這一事件成為了後世改朝換代、推行重大變革的典範。

 秦滅六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等一系列改革,國力日益強盛。秦始皇嬴政親政後,積極謀劃統一六國的大業。他重用李斯、王翦等文臣武將,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相繼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實現了一次重大的鼎革。

 魏晉禪代: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統一北方。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建立了魏國,標誌著漢朝的正式結束和曹魏政權的建立。這是一次和平的政權交接,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也是一次改朝換代的鼎革。

 隋唐更替:隋朝在隋文帝楊堅的統治下曾出現過“開皇之治”的繁榮局面,但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導致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貴族勢力也趁機起兵反抗。在眾多起義軍中,李淵父子領導的勢力逐漸壯大。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隨後逐步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隋唐更替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玄武門之變與鼎卦的關聯(一種解讀):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皇宮的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唐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將皇位傳給他。從鼎卦的角度來解讀,鼎卦有革故鼎新、鼎立新朝之意。李世民通過這次政變奪取了政權,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唐朝走向繁榮昌盛,可被視為一種新的局面的建立,與鼎卦所蘊含的意義有一定的契合之處,但這種解讀屬於後人的一種附會。

 子貢遊說與鼎革之謀:公元前482年,齊國陳恆為相,齊簡公推薦國書為大將,領兵千乘進駐汶水之上,待命進攻魯國。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為救魯國,先後遊說齊國的陳恆、吳國的夫差。他利用各國之間的利害關係以及陳恆、夫差的心理狀態,巧妙地將即將燒到魯國的戰火引開,反而挑起了吳、齊之間的戰爭。雖然子貢的行為並非是嚴格意義上的改朝換代的鼎革,但他的這種策略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各國的局勢和力量對比,具有類似鼎革的效果,即打破舊的格局,建立新的局面。

 彭越助漢與革卦之變:在楚漢之爭中,彭越幫助劉邦。劉邦戰敗時彭越佔得革卦,於是改變戰術,以遊擊之法攻擊項羽後方,在梁地斷絕項羽糧道,緩解了劉邦之危。這裡彭越根據革卦所代表的變革之意,調整戰略,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建立漢朝立下了功勞,也體現了在戰爭和政治鬥爭中,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變革和調整的重要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