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2/jsonfs/305/305643/128875231.json):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shushazw.com/read.php on line 107
山巔-第五十四章 命定之日(新書求收藏、月票、推薦票!),靜悄悄地寫,殊沙中文
靜悄悄地寫 作品

第五十四章 命定之日(新書求收藏、月票、推薦票!)

當魔鬼執事隊從聖路易斯載譽而歸......
  
  在事先佈置好的大巴巡遊路線上,看著街道兩旁不停朝自己揮手、歡呼的學生、鎮民,只見所有魔鬼執事隊的球員都下意識地挺起了胸膛。
  
  不過巡遊當天......
  
  每當自己與周圍那些漂亮學妹擊掌時,秦嶽總覺得有一雙殺氣十足的眸子正盯著自己。
  
  “我只是在向我的支持者表達喜悅。”轉頭望向就站在自己身後的瑞秋,秦嶽義正言辭地說道。
  
  可下一秒,瑞秋卻毫不留情地撕掉了他的面具,“偉大的最終四強mop......既然你是在向你的支持者們表達喜悅,那為何你只與那些年輕漂亮的女孩擊掌?”
  
  見狀,秦嶽面不改色地說道:“你知道的,我這個人一向擅於發現美好的事物......就如此刻我的眼裡只有你一樣。”
  
  聞言,瑞秋在給了秦嶽一拳後,忽然悄聲道:“林恩-梅里特想和你見上一面。”
  
  秦嶽點頭道:“我確實得會一會這位一直在背後助推我的大人物。”
  
  瘋狂三月結束......
  
  由於秦嶽和保羅都對外宣佈了他們將在今年正式參選,所以nCAA關於大學球員的各項規定自然隨之失效。
  
  當然,在著手聘請經紀人之前,秦嶽仍可以選擇留在大學繼續打一年。
  
  不過......
  
  考慮到nBA各隊目前那迫切想要得到自己的心情,秦嶽斷不可能選擇效仿他的那位學長。
  
  秦嶽很清楚,1995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那些志在擺爛的nBA球隊究竟有多難熬。
  
  總之,那是一段半個聯盟都在盼著鄧肯趕緊邁入nBA,不要再折磨彼此的艱難歲月。
  
  而且,相比起繼續留在大學籃球深造......
  
  在已經品嚐過冠軍滋味,並向nBA各隊展露了自己的建隊基石之資後,秦嶽當下也有迫切的進入nBA繼續提升自己的需求。
  
  因為在【山巔】系統的可視化數據裡,赫然有著這樣一條提示:
  
  隨著宿主的當前能力值不斷提升,只有更高水平的比賽和訓練,才能幫助宿主更好地兌現潛力。
  
  ……
  
  14日,從奪冠的喜悅中漸漸平復過來的秦嶽在溫斯頓-塞勒姆的一家咖啡廳見到了那位一直躲在背後為自己造勢的耐克高管。
  
  雖然這天與秦嶽是第一次正式會面,但早在去年,梅里特便通過瑞秋這條“暗線”與秦嶽建立起了合作。
  
  因此,會面伊始,省去了彎彎繞繞的梅里特便直接切入了主題,“我們希望你能成為耐克的代言人。”
  
  由於秦嶽此刻還沒有聘請經紀人,所以梅里特並沒有在這場會面上與秦嶽商討太多關於合作的具體細節。
  
  而是直接向秦嶽展示了耐克的誠意。
  
  咖啡桌上,只見一雙紅白配色,鞋邊鑲有中國風圖案的樣板鞋於下一刻便映入了秦嶽眼簾。
  
  這是瓦卡羅教授給梅里特的套路。
  
  那就是在招攬秦嶽這種穩賺不賠的賺錢貨時,千萬不要去給他畫餅,而是直接把貨真價實的誠意擺在他的面前。
  
  “這雙鞋,現在我還沒想好它的名字......但我相信,它今後肯定會成為你的絕佳助力。”梅里特對秦嶽說道。
  
  確實是絕佳助力。
  
  秦嶽很清楚,大二生涯結束時,彼時在選秀預測中不過只是樂透的他,之所以能在04/05賽季開始之初就成為世人眼裡那位具備狀元之資的球員......
  
  於背後一直助推他的耐克絕對功不可沒。
  
  通過瑞秋這條“暗線”,耐克先是讓伊拉-伯科這位極具能量的《紐約時報》記者為自己營造了浪子回頭金不換,巨大潛力仍有待開發的形象。
  
  接著,隨著賽季的深入,那一篇篇能把自己誇到扣腳拇指的新聞報道,更是讓秦嶽獲得了不亞於當年鄧肯的聲勢。
  
  儘管,只看賽場表現,秦嶽絕對當得起“準狀元”這一名頭。
  
  但一直在背後助推他的耐克,卻是極大地加速了這一過程,並令他在進入聯盟前,便擁有了能與那些明星球員匹敵的商業價值。
  
  是的,一個在進入聯盟前就擁有極高商業價值的中國之子,才是耐克心目中的絕佳合作伙伴。
  
  尤其,是在經歷了失去姚明之後。
  
  歷史上,為了補救失去姚明帶來的後果......
  
  在與同時期的nBA球星進行合作時,耐克幾乎都會附加上需要他們在中國市場進行推廣的協議。
  
  比如,耐克在那場三方會戰中以天價簽下的勒布朗-詹姆斯,他在與耐克簽約時就接受了該協議。(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