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篾工活(第3頁)
父親也很少光顧我家的竹林,一來是沒用了,二來竹林離家裡也有一段距離,便任由它們自身自滅。
做了這麼久的篾工,父親對竹子應該是有情感的。
記不得什麼時候了,父親自己一個人去原來的竹林那裡挖了一棵,種在房子旁邊的地裡。
竹子的繁殖能力非常地強,不久就有好大一片了。
父親不在通過篾工活賺錢,農閒無聊的時候就會叫上我母親的乾哥哥,也是我大姐夫的父親,一起搗鼓點之前不做的東西。
父親之前不會做揹簍,他們兩個便研究怎麼做,做到那裡不會,就去問我們村裡的一個會做的啞巴。
啞巴是父親的晚輩,所以每次父親找到他,他都會和父親一起來家裡指導。
父親和母親的乾哥哥都是做篾工的,理解能力也很強,很快就學會了。那次他們做了兩個,也是他們截止目前做的唯一的兩個。
後來他們又開始研究做簸箕,但這次村裡沒有人會做,只能看著買回來樣品學習。
和現在大家拆機一樣,他們先研究外面的骨架,記熟了之後就把骨架拆掉。用同樣的方法,把整個簸箕拆成最小的單位,就是一條條的竹片。
又把這一條條的竹片組裝起來。
母親的乾哥哥組裝拆開的,父親就用新的材料,一步步地模仿。到那裡有問題,就把剛才組裝的的部分拆開從來。經過不懈的努力,兩個一新依舊的簸箕終於被組裝好。
父親他們也學會了這個產品。
後來,他們又做了幾個,父親留了幾個家用,其他的母親的乾哥哥帶回去用。
村裡的鄰居看到了,需要用的時候就找我們借。
但是有好幾簸箕借出去就再也沒有還回來,父親他們也不記得是誰借的,也就不了了之。
父親他們還研究過許多產品,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但最終沒有一款產品帶來過收益。
這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為愛發電吧。
有些東西不知道為什麼要做,覺得有趣便做了,沒有什麼目的性,也不需要什麼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