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柳畫橋 作品

第133章 反對(第2頁)

 薛虹組織了一下語言開口:“土地人口乃國之根本,臣以為不能此時不能不動,也不能大動。

 若有必要,可以殺雞儆猴,以震懾地方,令其不敢繼續加重現下的情況。

 對付一省的官商富豪,總要比對付全天下的官商富豪要容易的多。”

 薛虹的建議就一個字,殺!!!

 找一個最合適的省份,直接從上到下清洗一遍,就在把所有省份的地方官員嚇得瑟瑟發抖的時候,太子再站出來裝個好人,帶百官逼個宮,請求隆慶帝不要再殺下去了。

 然後再拉扯一下,以隆慶帝開恩,只殺一省為結束。但代價就是地方必須將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一部分。

 開窗效應嘛!朕本來想魚死網破,全殺了,可太子不同意。

 於是在太子“沒反應過來”的情況下,只有一省的“清官”全部殉職。

 而且太子裝了好人,可以讓地方官誤會太子對這件事情的立場。

 讓他們看到只要熬走隆慶帝,就可以繼續在地方吃的滿嘴豬油,當土皇帝的希望。

 這樣一來,雖然割了些肉,但他們也不會直接被逼的造反。

 國庫的銀子也能得到補充,短時間內土地兼併的事情也能得到一些遏制。

 在此期間,朝廷才有更多的時間去準備,才能穩定的推行下一步計劃。

 其實還有一個比較敏感的原因,薛虹也好、單守才也罷,甚至隆慶帝本人也清楚,但就是沒有拿到明面上來說。

 那就是底層的農民。

 清丈田畝最大的阻力不單單是地方官員與豪強相互勾結。

 還有被矇在鼓裡,不知道真相的百姓。

 或者說,就算他們知道隆慶帝是為了他們好,他們也會堅定不移的站在地方官那邊。

 因為皇帝再好,距離他們也太遠了。大明太大了,他們不可能越過頭頂的父母官去直接尋求皇帝的庇護的。

 所以歷朝歷代變法改革最大的阻力反而是變法成功後的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