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2/jsonfs/308/308335/132119828.json):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shushazw.com/read.php on line 107
宇宙狂想曲-第25章 安魂曲,胡楊男人,殊沙中文
胡楊男人 作品

第25章 安魂曲

 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世界上主要的專業天文學家組織,舉行了一次決定性的投票。選票清點完畢後,冥王星(pluton)被開除了。從此以後,它將不再是一顆行星。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所有八顆行星都比太陽小得多。

 23歲的業餘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Clyde tos)。然而,冥王星的降級並沒有減弱它的神秘感,所以在2006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一個太空探測器“new horizons”來研究它。2015年7月,人類第一次收到了這顆矮行星的特寫照片。

 這是2015年new horizons太空探測器看到的冥王星的真彩色合成照片

 2.太陽系的發現和結構

 2.1探索時代的發現

 我們可以把太陽系的探索分為兩個階段。早期階段開始於伽利略使用小型望遠鏡發現木星的四個大衛星,並意識到我們的太陽系除了已知的行星之外還有其他天體。

 如月球上的環形山、土星環、其他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更大的小行星。

 第二個現代階段的研究始於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 1(人造衛星,在大氣層外繞地球運行)。

 在十年內,美國和蘇聯發射了太空探測器,這些飛行器可以達到逃逸速度並訪問其他天體。

 太陽系的重要發現

 研究人員已經受益於使用獲得的信息越來越豐富的儀器。最近的研究使用了環繞地球運行的太空望遠鏡,飛越、環繞、撞擊或降落在地外物體上的太空探測器,以及搭載宇航員到月球的宇宙飛船。

 空間探測器:entric orbits)。

 另外,雖然有些軌道面接近黃道面,但其他軌道則明顯地向黃道面傾斜。

 行星的排列及其軌道平面的方向:所有八顆行星軌道的斜向視圖

 行星軌道(上)和月球軌道(下)相對於黃道平面的方向

 八大行星之間在許多方面的不同。當它們繞著太陽轉的時候,所有的行星都是逆時針旋轉的,除了金星,它是以逆行的方向旋轉的,也就是說從太陽的北極向下看是順時針的。

 天文學家通過指定行星的傾斜度來描述其旋轉軸的方向:垂直於行星軌道平面的軸線傾斜度為0°,平行於軌道平面的軸線傾斜度為90°。如果我們比較這兩顆行星,我們可以看到它們顯示了一系列傾斜。

 傾角決定了行星是否有季節,因為地軸與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方向相同。當行星的軸線傾斜時,照射在行星上某一位置的日照(入射太陽輻射的數量)會在一年之內發生變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每個行星的旋轉軸相對於黃道面傾斜不同。天王星的軸線幾乎平行於黃道面,而金星的軸線幾乎是顛倒的

 不同的行星完成一次完整的自轉需要不同的時間。地球繞地軸自轉需要一天(24小時)。相比之下,金星的自轉速度比較慢,需要243個地球日。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17小時內旋轉一週。不同的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時間也不同。開普勒第三定律指出,行星離太陽越遠,繞太陽公轉的時間就越長。例如,水星只需要88個地球日,而海王星需要165個地球年。

 當我們考慮行星的大小和密度時,我們可以看到行星分為兩類。靠近太陽的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相對較小(地球大小或更小),平均密度相對較高(大於玄武岩的密度)。高密度表明行星的質量主要由岩石或金屬組成。由於內行星與地球相似,它們被統稱為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

 外行星,即那些離太陽更遠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比地球大得多。此外,它們的平均密度都要低得多,這表明它們主要由氣體或冰組成。在這裡,冰不僅指凍結的水,也指其他化合物的固體(如凍結的二氧化碳或氨)。

 由於它們與木星相似,外行星傳統上被稱為類木行星(jovian planets)。最後,除了水星和金星,所有的行星都有衛星,但沒有兩顆行星的衛星數量相同。木星具有環,即沿木星赤道運行的由細小物體組成的細帶。

 除了行星之外,太陽系還包含許多其他天體。所有都顯示順行,但有些軌道偏心率很大,可能相對於黃道面(ecliptic plane)傾斜。儘管它們數量眾多,但太陽系中除太陽以外的所有天體加起來只佔太陽系質量的很小一部分(0.15%),99.85%的質量在太陽內部。

 2.4太陽系的起源

 如果你能以某種方式回到50億年前,你會發現我們的太陽系並不存在。在它的位置上,你會發現一個星雲,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團。這個星雲的大部分由氫(74%)和氦(24%)組成,它們是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氣體。

 剩下的元素包含了元素週期表中所有其他90種不同比例的自然存在的元素。回想一下,這些元素是由恆星的核聚變反應、超新星爆炸形成的。星雲包括揮發分(volatile retionary disk)。

 隨著吸積盤的中心球變得更大、更密,它也變得更熱,因為氣體在壓縮時變熱。最終,這個球變得足夠熱,輻射出大量的熱量,它成為了一顆原恆星(protostar)。當原恆星在引力作用下被充分壓縮時,它變得非常熱,大約4.57 ga時,核聚變反應開始了,這個物質球變成了真正的恆星,也就是我們的太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什麼吸積盤的所有物質沒有都向內落入新生的太陽?吸積盤扁平部分的物質繞著原太陽旋轉的速度快到足以使它保持在軌道上。一旦太陽形成,這些物質就變成了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作為行星和其他物體的來源。

 最初,原行星盤是塵埃、冰和氣體的均勻混合物。但是當太陽被點燃時,盤的內部變得更熱,導致由易揮發物質組成的冰粒變成氣體。太陽風,一股快速移動的粒子流從太陽吹走,將這些氣體吹到原行星盤的外部。當氣體通過一個叫做霜凍線(frost Line)的邊界時,揮發性物質重新凍結成冰。最終,圓盤的內部主要是難降解的塵埃,而外部則是大量的揮發性氣體和冰。

 太陽系的斜視圖,未按比例繪製,顯示出霜凍線

 隨著時間的推移,固體在原行星盤的重力作用下開始聚集在一起。煤煙大小的顆粒形成,這些顆粒合併成豌豆大小的凝塊,再聚集成卵石大小的塊。最終,這些小塊合併成被稱為星子(planetesis),體積接近今天的行星。

 一旦一顆原行星成功清除了其軌道上的碎片,它就成為了一顆成熟的行星。天文學家估計,這些行星的形成只花了大約1億年。類地行星幾乎全部由岩石和金屬組成,形成於霜凍線內部,離太陽最近,而木星的行星包含大量的冰和氣體,形成於霜凍線之外。

 因為吸積盤是相當平坦的,所有行星的軌道都位於相似的軌道平面上,而且因為吸積盤是單向旋轉的,所以所有行星都是沿順行方向繞太陽運行。最初,它們都有一個順行自旋(prograde spin),其旋轉軸垂直於吸積盤的平面。現在顯示出偏心軌道或傾斜軸線的物體,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比如與另一個物體的碰撞或另一個物體的引力。

 當類地原行星的直徑超過幾百公里時,它們內部的物質變得溫暖而柔軟,足以流動,所以在它們自身引力的影響下,它們變成了球體。在這種重塑過程中,熔融的緻密鐵向內下沉,導致每個原行星的內部分化為金屬內核和岩石地幔。由氣體和冰組成的更大的木星在成長過程中也受到重力的影響,變成了球形。

 本節所描述的導致我們太陽系形成的過程可能在我們銀河系的大多數恆星中重複。今天,藉助現代太空望遠鏡,我們發現了遙遠恆星周圍的其他行星系。

 (以上是最近太陽系資料簡料)

 真實的真相它未必讓我們這些普通人分享……

 勇於探索未知是所有智慧文明的天性……

 否則,後果很嚴重。鳥託邦效應足以毀掉人類的文明……

 繼續講下面的故事……

 隨僅僅過了五十五分鐘地球聯合民族眾議院,幾乎是全票通過了全球性的各和絕密部隊的動員令。他們把結果傳給了地球聯合政府主席。他立即批准並散發到各地區的領導者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