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3137章當生存遇到生活(第2頁)

    得意,是很顯然的。

    這是公棚,但凡家中無牛的農戶,都可以來此地租牛。日出而耕,日落而還,若有損傷,則是要罰錢賠償。因此這公棚之中的牛,可以說就是這個值守公棚的牧民的生活來源。養得好,當然就有更多的收入,養不好的也是需要問責。

    正常來說牛的發情期是在春夏之交,或是秋冬之交的時候,但是實際上牛和某些動物一樣,其實也可以長年發情的,只要物質條件充裕,沒有覺察到危險。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的兩段時間,只不過是因為牛群遷徙,水草等自然因素影響所致。

    棗祗讓人記錄下來,並且對於飼養牛棚的牧民進行了表揚。

    『哞……』

    公牛完事了,抖著腿,被人牽走了。

    母牛對此毫不在意,對於工具牛沒有半點眷念之情。

    周邊的人群意猶未盡的還對於公牛指指點點,議論個不停。

    『這頭牛體格雄健,肩闊腿壯,想必子嗣定然也是康健。』

    『這可是地地道道的秦川牛!看那毛色!宛如棗紅,一根雜毛都沒有!』

    『不過這母牛毛色……』

    『這是南陽牛,也算是上等,毛色黃為主……』

    大漢的相畜、飼養、品種改良和繁育等等技術,其實都已經頗為成熟了。

    華夏得天獨厚,牛馬皆全。黃牛是華夏之中,中原地區最為常見的一種大型牲畜,也是分佈最廣、功用最大的牛種,多用於北方旱田,南方則是水牛居多。黃牛和水牛都可以用來挽力耕田。

    至於犛牛麼,則是多以肉、奶、毛為主,不適合耕田。

    棗祗也有試圖用犛牛和黃牛進行雜交,生出來的牛或是像犛牛一樣長毛,也有像是黃牛一樣短毛,其奶產量會比犛牛多,並且也能進行勞役,但是很奇怪的是這些雜交出來的牛,卻無法生育下一代……

    這讓棗祗有些疑惑,並且專門設立了文檔,進行研究。

    其實華夏每一次王朝穩定時期,必定會有一批的農業技術發展和成熟,但是奈何每過一段時間就被打斷一次,然後有一些農具、書籍就失傳了。在書籍保存技術不高的歲月裡,加上對於工農知識認知不強的士人觀念裡面,農工的技術書籍的重要性往往比不上經史子集。

    如果說華夏的農業發展,能不被打斷,那麼是不是就不用不斷地重複積累,重複做功,是否可以更早的實現質的變化?

    畢竟有了農業基礎,才有工業發展,而有了工業發展,才能論及其他。

    民以食為天。

    農業是立國之根本。

    工業是強國之鐵腕。

    斐潛雖然在後世談不上什麼博學,但是畢竟有了九年義務教育,多少懂得一些基礎的觀念,比如農耕工具,土地肥料輪耕技術,報紙電視上提及的生態種植,改良畜種,增長產量……

    這些觀念,有些斐潛比較清楚,有些只是知道一個大概,然後一股腦的都倒給了棗祗。

    棗祗就像是被填了一肚子飼料的鴨子,嘎嘎的叫著,然後試圖盡力消化這些知識。

    一行人圍觀了牛,又去看水渠。

    棗祗蹲在水渠邊上,用長長的木杆測量水渠之中淤泥的深度,查看水渠周邊是否有破損滲透等的現象,沿著水渠一路往前。

    在一旁記錄棗祗交待的事項的小吏,也是一邊走,一邊記,滿滿的寫了一張木牘,連忙告一聲罪,然後快走幾步,取了新的木牘來,再接著記……

    現如今長安的水渠問題,林林總總有很多,但是主要矛盾集中在兩個方面上。一個是長安城以及各個陵邑的用水,另外一個則是耕地的灌溉。

    漢代可沒有自來水,一旦水源地汙染之後,下游的人必然遭殃。

    斐潛在很早的時候就抓過一次水源地以及進水渠汙染的問題,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些人就是喜歡偷偷摸摸的往進水渠裡面倒汙水,排廢棄物。就像是後世即便是有攝像頭,也無法完全禁止高空拋物一樣,更何況在大漢當下也談不上一天十二個時辰都能時時刻刻盯著進水渠。

    如果是打水井呢,長安這一帶的水井質量一般,很多都是鹼水,甜水井很少。之前人口不多,問題不大,但是現在人口漸漸上來了,飲水問題也就必須要得到解決。

    棗祗對於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計劃,他準備改造長安城和陵邑所有的進水渠,將所有明渠改成暗渠,然後採用類似封閉管道式的供給方式,來給城池陵邑供水,然後翻修汙水渠,減少汙染滲透……

    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得出來的,而且也需要提前規劃和準備。

    在斐潛設立農學士和工學士之前,很多士族子弟嘴裡面喊著農桑為國本,但是實際上真的要他們去做農桑之事,往往都是裝出一個樣子來,實際上並不喜歡,也不願意。反倒是一些寒門子弟會對於農桑有興趣,並且因為晉升無望而轉而醉心於阡陌山水,可這些人寫的總結的一些經驗書籍,卻得不到主流的重視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