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8章人存政舉(第3頁)
所以在那個時間點上,李世民那有心情去認什麼御弟啊?
在這樣的情況下,玄奘熬夜寫出來的『大唐優秀佛學者出國調研暨文化交流』的申請,還沒等送到皇帝手裡,就不知道被扔到哪裡去當廁紙了。
然後玄奘沒有正式的官方文牒,最終只能『偷渡』,而伴隨著他的,不是孫行者,而是一個胡人行商,石磐陀。
唯一能和孫行者相提並論的,其實不是石磐陀尖嘴猴腮,看起來滿臉黃毛,而是石磐陀和孫行者一樣,半道上翻臉了。
而且這個石磐陀沒有戴金箍。
把玄奘帶出涼州後,石磐陀他是越走越後悔。前路茫茫未可知,道路兇險,人生苦短,相比『阿彌陀佛』還是大唐律法更實在,私自出關,斬立決!
如果玄奘被捕,石磐陀則是從犯,到時候一定會被連累。在半道上,石磐陀便如孫行者一般翻臉了,掏出匕首架在了玄奘脖子上,玄奘以佛祖的名義發誓自己死也不會供出他,石磐陀這才放下匕首,轉身離他而去。
玄奘唯一的官方身份,是高昌國給的,而且也是高昌國王和玄奘結拜成為了兄弟。
對了,白馬什麼的,也是高昌國送的。
這些都沒李世民什麼事。
然後老吳同學一看,這不能寫啊,要是真的這麼寫,領導能滿意麼?
改!事情,底下人去做,榮譽,還是歸於領導的麼。
於是乎高昌國王在一旁放聲大哭……
每想到此事,斐潛就會感慨,何必呢?
有一個『識人之明』,不就是已經是極大的榮譽了麼?何必還要去搶下屬的苦勞?有功勞都是領導的,有黑鍋都是下屬的,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新領導,又會是什麼樣子的?
斐潛和泰西探險隊的人見面的時候,就說得很清楚,他只是組織者和協調者,而辛苦的事情,冒險的事情,都是這些探險隊的人在做,不管做得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如實的記載下來,成為後人的借鑑和經驗。
斐潛帶來了直尹監的文吏,詳細詢問了這些人的姓名,身份,以及尚未完成的願望等等。
就像是在寫遺書。
有的人會對於遺書非常的反感,但是有的人不會。
而在場的大多數人,能參與到泰西探險隊裡面來的,骨子裡面都有些冒險精神,絲毫不在意什麼遺書,而是更在意斐潛之前所談及的相關泰西的事項。
『驃騎大將軍,聽聞有言說我們腳下的大地是個大圓球,那麼是不是我們一直朝西走,最後會從東面回來?這個問題我實在是難以想象。』
『驃騎,這泰西之地,為何是色目人居多?難不成這天下四方,真的就像是山海經所記一般,還有些稀奇古怪的人種?』
『驃騎,這泰西之地,可有西王母后裔?當年周穆王西行,所見西王母,是否就是泰西之國女?』
『……』
一條條的問題被提出。
有一些問題,斐潛解答了,有一些則是沒有,說斐潛自己也不懂,要他們自行去尋找。
說玄奘是運氣好也行,說他是毅力強耐力好也可以,但是玄奘用他的事蹟證明了,高山和戈壁,大漠和荒野,並不是阻擋華夏人探尋的腳步的重要因素,阻擋華夏步伐的是『人心』。
沒有這個『心』,自然走不出去。
只要真的願意走出去,那邊不能開創出一條路來?
真以為當年大航海時期,那些什麼牙等等都是等自家國力強盛,內部穩固,外界毫無干擾的時候才出去闖蕩的?
一切都基本上準備妥當了,等到雪化之後,天氣平穩下來,這些探險隊的人就準備出發,然後到達西域的時候,差不多也就是進入了夏秋之交,再從西域再往泰西。
斐潛沒有和這些探險隊的人談什麼金錢獎勵,也沒有說什麼青史留名,因為這些人如果真的十分在意什麼金錢和名聲,也就會被金錢和名聲所困,多半都是走不出去的。
因此,斐潛只有盡他最大的能力,給這些人配備相關的後勤設備。
得益於當下的一些技術的進步,至少這些探險人員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會遠遠的比玄奘更為輕鬆一些。
高熱量的乾糧,防水防寒的油氈,堅固的皮甲,鋒銳的刀槍弓弩,再加上驃騎特意令人制作的大漢探險團的旗號……
斐潛看著似乎有些吵吵鬧鬧,活力充沛,帶著對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的這些探險團的人員,就像是看見了華夏文明的旺盛的生命力。這些人或許就能帶著華夏文明的種子,翻越高原,走過大漠,穿過戈壁,然後帶到山脈的另外一邊,然後落地,生根,發芽,最後開出花來。
好奇探尋著希望。
希望便是指向光明。
可惜在光明之外,便是陰影。
就在和這些泰西探險隊見面,在讓人試驗相關的裝備,器具,以及商討確定一些攜帶的後勤補給,路程路線等等之後,斐潛才剛剛離開,黃旭便是在斐潛耳邊輕聲說了兩句。
荊州蔡氏來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