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6章風力水力畜力(第2頁)
這一點改動,黃承彥到沒有遲疑,便是點頭應下,然後還表示要代替那些教授博士大工匠感謝斐潛的安排。畢竟如此一來,後院幾乎就是舒適之地了,待遇指數直線上升。
斐潛擺擺手,然後就將模型放到了一旁,詢問起黃承彥關於一些器械的改進的事情來。
斐潛來找黃承彥,其實來看這個新工學院的模型倒是次要的,種子也是隨手佈置的,主要還是為了機器。
其中最為緊要的,就是針對於棉花的機器。
棉花的產量在逐漸的擴大,這就使得斐潛必須有相應的機器來增加生產的效率。原先或許可以抽調其他紡織的人力,但是抽調多了,就自然會影響到其他織物的生產。
這是一個矛盾,斐潛必須解決的矛盾。
華夏有麻,大漢當下大多數的布,不是棉布,而是麻布。
麻不等於綿,不能通用。
綿也同樣不等於絲。
但是又有相同之處,就是這些原材料,都不是直接可以用的,都需要處理,然後變成線,最後才能成為成品。
絲綢和麻布的原料是蠶繭和亞麻,但不能直接就用,蠶繭要經過繅絲,才能變成用來紡綢的生絲;而亞麻也需要浸泡破碎,捻在一起紡成線或紗,這樣才能用來織成布。而繅絲需要繅絲機,紡紗則是要紡紗機。
同樣,要將棉花經過杆、彈等工序處理過之後,變成紗線來的機器,就是紡棉機。
斐潛知道,後世有一種紡紗機,是黃道婆發明的三錠紡車,可同時紡三根紗,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
可是遺憾的是,斐潛只是知道其名字,並不知曉其工藝。
雖然說黃承彥和黃道婆都姓黃,但是並不能一樣。就像是都姓馬,一個是馬某,一個是馬某某,關注度立刻天差地別一樣。
現在擺在斐潛面前的,就是各種織物的器械模型。
從絲綢到棉花,都有。
只不過屬於棉花行列的器械,相對來說比較少。
棉花對於大漢來說是新生事物,從零開始培訓學徒到老手,顯然不現實也不經濟,所斐潛需要擴大棉花棉布的生產,就必須抽調其他織物的工匠或是老手,也就是當下斐潛必然的選擇。
同樣的,其他織物產業雖然說紡織原理相近,轉移到棉花方面上會省一些事。但是其他織物產業之中,想要培養出一個老手,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
所以,這就是當下的困境。
因為在秦漢,大部分的紡紗繅絲等工序即便是有機械的參與,也很多是需要手工去完成的,和後世那種按一個電鈕什麼都不用管了的完全不同。
除非能夠改進其他織物產業的器械,亦或是發明一種適應棉花的機器。
就拿發展得比較不錯的繅絲來說,當下最為先進的繅絲機器,就是手搖繅車。
機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重複的穩定性。
最開始的時候,繅車最初大概只是簡單的H型木頭架子,只是單純的用來纏繞而已。
後來在戰國時期,改進成轆轤式的繅絲軖。繅絲軖就基本上有手搖繅車的雛形了。大體上是用竹製成,四角或六角,用短輻交互連接,中貫以軸,使用時放在繅釜上面,用時直接拔動使之不斷迴轉,將繅釜中引出的絲條,直接纏繞在軖框上。
秦漢以後,成形的手搖繅車才出現。
這是一套在後世看來非常簡陋的器械,甚至可以說很不方便的模式,可是即便是如此,也在大漢當下算是最為先進的生產工具。由灶、釜、軖、眼、勾等部件組成的簡單解構,使得絲線的產出在不斷的重複當中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可以得到相對來說比較優良的絲線,進入下一個生產環節。
或許是某些地區條件落後,或許是官府對於手工行業的漫不經心,在秦漢之間發明出來的手搖繅車,甚至一直到了明代的時候,還有部分地方在使用,讓人一方面佩服其生命力,另外一方面也確實讓人感慨華夏的科技進展,是在是令人無語。
這個手搖繅車,雖然簡單,但是無法單人使用。簡單來說,就是大部分人是無法一手畫方一手畫圓的,並且一直重複不出錯。
一般來說需要兩個人才能保證一輛手搖繅車可以的有序生產,否則除非像是老頑童或是小龍女那樣的,才可以一手做出抽絲的動作,一手畫圈做出纏繞的動作……
斐潛看著手搖繅車的模型,左右翻轉著,然後微微嘆了口氣,說道:『此等便是當下之弊也。一人之力,終究有限。即便是終其一生,自採而集,自絲而線,自經而成,環節皆為純熟無比,又可得幾匹?新工學院,這「新」之一字,便當從此而生。』
黃承彥點頭。
或許在眾多的老一輩的學者當中,只有黃承彥比較能夠明白斐潛一些舉措的含義。一個國家的強大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經書方面的東西,也要有兵甲武器,甚至是鐵釘絲線。
當下斐潛的屬地,尤其是關中三輔的經濟強盛,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產品比其他的地區要多,而這個『多』的基礎,就是斐潛採用了大量機器,並且不斷的要求工匠去改進,創新,使用,使得在同樣的人力,甚至是更少的人力的條件下,產出了更多的物品。
曹操,荀或,還有一些山東之人絞盡腦汁也難以明白為什麼斐潛能有那麼多的錢財,然後他們怎麼也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一塊地,怎麼就有這麼大的差別。其實很簡單,在後世,這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剪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