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4章一條超長道路
華夏,自從三皇五帝時期,普通的人就願意相信組織,相信領袖,願意聽從有經驗的人吩咐教誨,這一點原本是好事情,但是後世很多聰明人卻將這個好事情生生的玩到了崩壞。
在華夏,或者說東方封建社會當中,一個好的或是壞的朝堂,一個好的或是壞的領袖,將極大的決定了整體國家的走向,因為這種權威性是從上古時期,就已經一代代的培養起來了,這也是即便是到了大漢當下,劉協已經是幾近於隱形,但是鄉野之中還是會有很多人,唸叨著大漢,回味著當年的好時光。
大漢,太興四年,十月十一。
相比較起來,豫州和冀州的人口,比歷史上保存得要更多一些,但是人一多,事情自然就多,再加上荊州事務,南北防線調度,後勤物資分配,幾乎全數都壓在了荀彧一個人身上,而且曹操那種喜歡走鋼絲的性格,若是放到後世妥妥的一個極限挑戰者,也導致了事務更繁雜,更不堪,更難纏。
關鍵是荀彧還不能,不敢,不可以放手,只能是在外人或是羨慕,或是嫉妒,又或是仇恨的議論聲中,裝作一如既往的把持著一切政務,似乎沒有任何精力上不濟的跡象,每天維持著高速旋轉的狀態,處理著這個大漢帝國樁樁件件的事務。
皇宮之內,似乎這一段時間也消停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子嗣的出現,讓劉協成熟了一些,亦或是什麼其他的原因,反正多多少少不怎麼跳了,讓荀彧能緩一口氣。
君臣之間,一片祥和模樣。
但是,這只不過這個是假象……
矛盾遲早還是會爆發的。
荀彧深刻的知曉這一點。
因為權柄這個東西,只要是沾染上了之後,能忍得住能控制自己的都很了不起,大部分人都是直接沉淪,變成了權柄的奴隸。
劉協會在獲得權柄之後就能坦然面對麼?顯然不可能。
就像是曹操和斐潛當下雖然說是和談了,但是將來呢?
這一次的和談,又能和平多久?
下一次,又是誰將會倒下?
大漢走到現在的這樣的境地,長安許都分治東西,似乎是一種必然,也似乎是歷史的重現,當年光武帝之時,如果不是關中自廢武功,那麼劉秀想要獲取關中,多少也是要費一些工夫的,而現在驃騎將軍斐潛,會不會也像是當年一般,自己走向了絕路去?
荀彧的目光落在了一旁的一卷書簡上。
那是抄撰而來的《爵田律》……
這會是驃騎將軍自我了斷的匕首,還是砍向山東士族的利刃?
荀彧細細研究過驃騎所頒發的《爵田律》,認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目的,就是遏制土地的大量集中兼併,因為很明顯,如果以軍功為爵,那麼大部分的大漢內地的人,比如說是像是冀州豫州一帶的,是不會有什麼大軍功可以封爵的,所以自然都需要要繳納較高的稅率,同時還隨著田畝的數目增加,稅率也會增加,必然使得當田地達到一定數目之後,產生出來的收益不僅是沒有增加,反而是降低了。
故而荀彧斷定,《爵田律》在冀州豫州這裡,絕對會受到大量的反彈抵抗。冀州豫州之內,但凡是有些名頭的家族,土地就已經是超過了《爵田律》當中的規定之數,而想要讓這些人都規規矩矩的繳納超額的稅收,談何容易?
這些土地兼併者,包括荀彧的家族,兼併土地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糧草,而這些糧草若是不能通過賦稅等等手段轉變成為錢財,轉本成為和朝堂坐下來談的資本,那麼這些糧草又有什麼意義?
荀彧在《爵田律》之中聞到了非常危險的氣息……
若是要避開《爵田律》,倒也不難,比如說拆分,將原本屬於家族的田地分攤到個人頭上去,那麼按照《爵田律》自然就不用繳納高額稅收了,但是如此一來麼,便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因此大多數的家族都不願意拆分的,畢竟利益集中在誰手裡,誰的聲音就大,如果說拆分出去了,這家族還能算是一族麼?
荀彧感覺到了在《爵田律》之中濃厚的冰寒氣息。
而且普通家庭之中,也沒有辦法存儲過多的糧草,一般倉廩之中即便是存儲再好的糧草,三年就陳得沒味,五年必定會開始腐爛,十年以上就基本可以說告別士族子弟可食用的範疇了……
所以唯有大量集中,才能有話語權,一旦分散,家族就完了。一旦土地不能集中壟斷,階級統治也就失去了根基。土地這種資產,永遠都是統治階級的最好資產,從上古時代就已經是如此了,斐潛又怎麼可能以一己之力來進行對抗?
這真是……
荀彧搖了搖頭。
而且從某個角度來說,大漢當下的耕地也不多,至少還不足讓天下人吃飽,很多時候是因為市面上短缺了糧草,才會引起新一輪的開墾。
所以說,斐潛的《爵田律》豈不是本末倒置了?
而且關中三輔之地,會那麼服帖的遵從《爵田律》麼?
荀彧覺得這肯定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