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5章 計劃和猜想(第2頁)
司馬懿三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將近些年的行政文檔進行整編,入冊,準備打包到長安去。
平陽雖然是斐潛的封地,但是不管從政治角度來說,還是從地理角度來說,長安都比平陽要來的更好,所以治理重心的轉移,也就是一種必然。而要從平陽轉移到長安,並不是說幾個人過去就算是可以了,而是有相當多的繁瑣事項,像是這些之前在平陽的行政文檔,就必須進行整理裝運。
在平陽出庫多少,然後到了長安再入庫多少,這個數量和批次,都必須有明確的清單,以便於核對。
所以當斐潛看著司馬懿已經按照郡縣,然後將所有行文分類規整好的庫房,不由得點了點頭,說實在的,這是一個相當繁瑣的工作,在沒有電子文檔的漢代,要進行相關編號,並且等級入冊,全部都是需要手工進行的,雖然說之前有庫存清單,但是司馬懿三人依舊還是要重新清點一邊,進行核查勾選,看看有沒有什麼疏漏,甚至還需要看一看有沒有什麼發黴啊等等的其他問題,因此整體上的工作量還是相當大的……
而司馬懿三人竟然在不倒二十天的時間內,就大體上整理出來,並且還做得不錯,這就讓斐潛多少有些意外。
畢竟當年在歷史上,可是明明白白寫著司馬懿這小子,消極怠工,甚至還裝工傷矇混國家工費醫療的……
但是現在看起來,司馬徽這小子,似乎還算是可以?
那麼為什麼司馬懿在歷史上有這樣的行為呢?
斐潛笑笑,巡查了一番之後,便表揚了一下,讓司馬懿三人再接再厲,然後準備回議政廳。
在路上,斐潛一邊走著,心中也不由得考慮起這個問題來。
或許是嫌棄之前的舉薦檔次不夠?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
這算是第一次司馬懿被舉薦。
然後司馬懿甩臉不去……
等等,如果歷史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司馬懿那個時候應該是在河內吧?而那個時候的河內太守似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傢伙,叫什麼名字來著?好像還算是曹操的門生,因為曹操當年還沒有迎劉協的時候,擔任兗州刺史的時候似乎舉薦了幾個人作為孝廉,然後這其中有一個,就成為了後來河內的太守。
在漢代,舉薦制度之中出了很多搞笑的事情。就像是龐統讓荊襄蔡氏那個傢伙當了官,然後龐統就要揹負一定的責任一樣,反過來如果是舉薦人出了問題,那麼被舉薦者也同樣常常會被牽連背鍋,這或許就是司馬懿當時不願意出仕的原因?
現在一方面自然沒有這方面的影響,另外一方面也是司馬懿自己考出來的成績,有辛勤的付出自然多少有些感情,不會輕易的放棄,所以麼,勤勤懇懇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管怎樣,斐潛現在的關注點並不是在司馬懿身上,而是即將要展開的隴右到西域,還有在冀州等等的一系列的戰鬥上面。
相比較起來,去巡查司馬懿馬鈞賈洪三人,不過就是件小事罷了,僅僅是對於新入職員工的習慣性鼓勵而已。畢竟不管是什麼企業,對待新員工都是比較寬容的,等到了半年之後才漸漸的增加工作量啊什麼的,至於那些已經在企業當中待的時間長了,每個月都緊巴巴要還車貸房貸的,自然是呵呵,呵呵……
大家都懂的。
司馬懿這小子還算是安分,但是斐潛沒有想到,李儒和賈詡居然將事情搞的這麼大!
果然這兩個傢伙湊到了一起,就唯恐天下不亂麼?
不過李儒寫來的書信之中麼,也說得有幾分道理……
李儒說明如果要在西域立足,就不能不面對已經在西域經營了多年的貴霜,然而貴霜和大漢一樣,都不可能將所有的兵卒投入在西域之中,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西域的這些零散小國的威壓與制衡,就成為了其中的關鍵。
打擊所有和貴霜關係密切的,拉攏左右搖擺者,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而像是會威脅到了河西走廊的蕃人,自然是越早進行打擊和清除,就是越好,要不然真的等到和貴霜人爆發了衝突,進行正面抗衡的時候被這些蕃人從側翼偷襲,就難免落的一個全局敗壞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