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 兵臨城下的小推測(第2頁)
再者對於大士族大家庭來說,現在位於平陽的,就算是本家的士族子弟,也多半是其他地盤上派過來的個別人員而已,本身在平陽是沒有原生的世家的,因此更談不上什麼家族安危了,就算是萬一不幸在戰亂當中身亡了,對於這些士族來說,也不過是損失了一名或是幾名的家族成員罷了,就像是大樹上斷了一兩根的樹枝,雖然會痛,但不至於致命。
但是對於一人就是一家的趙商來說,自然心中不能如此的淡然,也不能穩坐等待著最後的結果降臨……
在趙商心中,徵西將軍斐潛這個人,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在行為上,卻有些不對,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竟然沒有留下漢帝在並北!
徵西將軍斐潛這是想要做什麼?
趙商認為,本朝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軍權過重,之前董卓如此,李郭也是如此,好不容易看見斐潛迎了漢帝到平陽,原本以為斐潛也是個忠心漢室的臣子,卻沒有想到竟然也是捨不得手中的軍權,讓大好晉身朝堂的機會就這樣白白的在其手中溜走……
董卓有好下場麼?
李傕郭汜有好下場麼?
在趙商看來,斐潛最好的路線便是走外戚方向,別管漢帝劉協現在幾歲,反正找個人,藉著漢帝在平陽之際,嫁給漢帝就完事,然後領兵和漢帝進雒陽,如此便可將內廷、尚書檯握於手中,斐氏從此飛黃騰達,他趙商也就自然是水漲船高……
結果斐潛竟然短視到如此境地,白白放走了漢帝劉協,什麼都沒有做,也就等於是失去了最佳的機會,如何讓趙商不痛惜!
本朝官制雖然遵從三公九卿制,但這個三公九卿是指外朝官,也就是外廷,因為三公九卿的府衙都是設在在皇宮外面的。
三公九卿雖然位高,也是天下士族追逐的夢想,不過麼,在明眼人心中,三公之位並不是那麼的風光。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體系之下,皇帝有罪責,上天有意見,降下了災禍,自然要有人來背黑鍋,因此三公就是最佳背黑鍋的人選。在這樣的背景下,若是災禍年年,三公自然也就像是走馬燈一樣,輪來輪去按照禮儀規範走一圈就是,反正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麼一回事。
唯獨內廷官職不常換,一旦更換就意味著政治上的血雨腥風。
漢初,丞相加上三公九卿,權利過大,導致很多時候皇帝束手束腳的,因此在漢武帝上臺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幹掉丞相,接下來自然是接著幹掉三公九卿,讓三公九卿漸漸的淪為榮譽職位。
武帝雄才大略,需要詔令決策迅速上傳下達,但由於公卿權力過大,武帝受到了很大掣肘,皇權無法如臂指使,於是他開始重用內廷中朝官。三公漸漸的被剝奪實權,尚書成為出納王命的顯要官職,在尚書檯設立有尚書令、尚書僕射和六曹尚書,時稱“八座”,地位非常尊崇。
三公九卿之中,有沒有加上一個領尚書事的官職,就成為了重要的分水嶺,沒有的,便是呵呵笑的木雕像,需要的時候擺放上去,出事的時候撤下來頂雷,有這個尚書事的,就算是撤了三公之位,依舊是朝中重臣。
同時,為了避免內廷尚書詩中等人聯合三公九卿,出現將皇帝架空的情況出現,武帝便往尚書檯當中摻沙子,一般都會任命外戚擔任大將軍或是大司馬,兼錄尚書事,避免外廷官對於尚書檯的完全掌控,畢竟外戚和皇帝多少算是一家人。
皇帝一般與尚書、加官的朝臣商議大計,而公卿大臣卻不能參予,所以從武帝開始,中朝官對朝政有更大的決策權,很多政事都是中朝官議定後由皇帝下詔執行。
而因此導致了中朝內廷官職權重過大,同樣對皇權形成威脅的時候,武帝后期又啟用了禁中官,也就是宦官介入政務來平衡政治。
禁中是指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內朝官也多是宦官。武帝晚期時,考慮到尚書只能在宮中殿閣奏事,不能到禁中傳達政務,於是任命宦官為中書謁者令,負責傳遞詔令奏章,從此中書令開始牽制尚書令。
到了光武帝時,宮禁區別更為嚴格,士人不能隨便出入禁中。禁中宣佈政令,接呈奏章等事皆由設在禁中的侍中寺、東寺和西寺負責,原本還算是三方制約,結果在孝章皇帝的時候,侍中郭舉與後宮私通,拔刀驚嚇了皇帝,導致侍中寺被外遷,禁中徹底的成了宦官勢力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