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五章 另一個戰場(四)(第2頁)
而在漢代,黃老之學明顯跟不上漢武帝雄心勃勃的需求,不掠奪百姓的財產怎麼支撐起龐大的帝國戰爭?
難道國和國之間的戰爭費用,或者說是相互爭鬥產生的費用,都是上層既得利益者來買單的?
開什麼玩笑。
所以要將強調順應而為,與民休養的黃老之學掃除出朝廷,漢武帝就選擇當時馬屁拍得噼啪作響的原本在朝廷上毫無根基力量的儒家學子,將這些人提拔上,頂替了原本老一輩的黃老人物,這就是獨尊儒術的根源。
只不過漢武帝后來的這些劉家的孩子們並沒有搞清楚這一點,一個個被儒家學子忽悠得找不到北,然後就坐看儒家勢力一點點的龐大,成為了國家選材的重要標準,甚至到了後世相當長的時間便成為了唯一的標準。
在學宮發生的糾紛,就是出自於對於經書的各自理解不同進而引發出來的。
在後世,要吸引眼球,上熱搜,怎麼做?
蹭熱度是最簡便的做法。
斐潛的師傅蔡邕,上書辭去了朝廷職位之後,雖然換來了自由的權利,但是同樣也帶來了一些弊端。蔡邕位於學宮之內,自然也有授課,講述一些相關經書方面的內容,那麼在這個講述的過程當中,自然是要對於一些比較隱晦的方面進行解釋,因此就遭到了一些人員的質疑。
如果是簡單的質疑還算是學術上的相互探討的範圍之內,斐潛也無話可說,但是為了出於政治上或者是私慾上目的,進行有意識的攻擊,這就讓人生厭了。
起初蔡邕還以為是普通的在學術上的探討,但是隨之也就察覺到了這種辯論上面的方向上的變味和偏差,特別是關於經文當中的讖緯辯解,這個玩意哪有那麼容易三言兩語可以辯論得清楚的?
可是在漢代,尤其是在現在,這個讖緯作為東漢的一種顯學,已經是對於現在的所有治經的學子們產生了巨大且廣泛的影響。
以讖緯和災異解經是當下漢代的主要潮流,五經之義,皆以讖決,這是如今一代的風氣,就好像後世某個時段內流行的什麼頹廢文學,後現代主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