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零零章 戰亂的開始(第2頁)
公孫瓚與袁紹結樑子,根子上還是利益不同。
袁紹要立劉虞為皇帝,但是劉虞一直看公孫瓚不怎麼順眼,三番幾次的教訓公孫瓚,當然這些事情劉虞多半是對事不對人,但是公孫瓚的臉也不太掛得住啊,沒少因為這樣的事情甩劉虞的臉色。若是劉虞真的當上了皇帝,那麼哪裡還有公孫瓚的好果子吃?
但是對於立劉虞為皇帝這件事情,有比公孫瓚不爽的,那自然就是袁術。
至於袁術反對的理由……
那還需要理由麼?
因此袁術和公孫瓚兩個人就應為袁紹的這樣一個舉措,具備了相同的利益基礎,穿上了一條褲子,眉來眼去的好不快活。
這樣的情形自然是看在了袁紹眼中。
問題就非常嚴重了,袁紹若是不能立個牌子給人看看,那麼將來還有其他的人也走上了公孫瓚的路子,繼續倒向了袁術,那麼袁紹自己還怎麼玩?
自己封的車騎將軍還算個屁?
所以必須收拾一個,收拾袁術……
袁紹表示多少是兄弟,不好下手,其實大家都明白,袁紹自己也沒有多少把握和袁術硬抗,所以自然是盯上了公孫瓚,而且從戰略的意義上來說,先解決後方的憂患再南下也是極其正確的舉措。
再加上冀州牧的事情,使得袁紹和公孫瓚徹底算是扯破了臉。
袁紹先是和公孫瓚表示,讓公孫瓚配合他的舉動,然後獲得了冀州之後,一人分一半……
當時的公孫瓚雖然已經不太喜歡袁紹了,但是公孫瓚自己認為還是一個可以成大事的人物,而成大事的人物就必須忍受常人不能忍的事情,所以公孫瓚他忍住自己的不快,同意和袁紹的合作。
結果自然是公孫瓚被忽悠了。
當公孫瓚帶著兵卒在冀中平原上風餐露宿的時候,袁紹已經從韓馥的手裡半推半就勉為其難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冀州。
公孫瓚興高采烈地過來,垂頭喪氣地回去,實在太鬱悶了。
後來劉虞的兒子劉和被派遣回來安撫,結果不知道為什麼就拐進了袁術的賊窩出不來了。袁術讓劉和寫信給劉虞,然後提出一個合理化的建議,就是讓劉虞領兵南下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