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五章 臨水卻缺水(第2頁)
斐潛莫名的突然想起了一隻拉都拉不住的哈士奇,連忙甩甩頭,將這個不靠譜的畫面從腦海中甩出去。
“漢之五穀,粟、菽、麻、麥、稻,這是現在種植最多的,還有很適合在這一片土地上種植的黍和粱……因此,我們這一片的土地,還是更適合種植一些耐寒耐旱的作物……”斐潛緩緩的說道,現在不是營養搭配的年代,而是吃都吃不飽的年代,因此,什麼產量高,就適合種植什麼……
馬鈴薯和甘薯……
現在有沒有傳遞到東南亞一帶?應該還沒有……
不過若是在美洲,那真是實在太遠了些,現在雖然小冰河時期快來了,白令海峽估計也會凍上,但是這個沒有保暖的棉花,只依靠動物皮毛和油脂,可能普通的漢人是絕對沒有什麼辦法去適應的,有可能就是依靠東夷,就是東北的漁獵民族,鮮卑或是烏恆?
若是走水路,那更加的困難,只能是揚州的那些和泥轟有些往來的士族才能打造出遠洋的海船了……
在後世,斐潛記得曾經有一個閒的蛋疼的傢伙做出了一個不知道按照什麼規則進行的測算,一份普通的泰晤士報蘊含的信息量是古代人的多少倍來著?
忘了。
其實這就是差距吧……
斐潛幽幽的想著,很多古代人或許知道制度有問題,規則有故障,但是卻沒有可以解決的方向,也不知道有沒有答案,因此只能是在被高山,大海,沙漠,寒土所圈起來這一塊土地上拼命的增多有限的這些東西,見到一點就扒拉一點,死死的坐在屁股下面,盯著眼皮下的這一片土地,到死都不放手……
莫怪後世的華夏人,被房子坑的那麼慘,也甘之若怡,其實這是幾千年下來形成了流淌在血液當中的隱形基因。
現在斐潛知道問題在哪裡,雖然完全清楚解決的辦法,但是至少眼光是全世界的,亞洲、歐洲,非洲,大陸之外還有美洲……
斐潛翻身下馬,往道路旁的水渠走了一點,看著不遠處的那條長長的水渠,從汾水一直延伸而來,不深,多是淤泥,略有一些窪地,在前幾日的雨水之下,還在水渠裡面的雜草從下保留了一些溼意,說明這些部分水渠至少石磚的隔水作用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