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三十九章 拜師前的交易


太學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

漢代之前,學問這個東西都是各傢俬貨,鮮有人公然傳授,所以當時廣收門徒的孔聖人才如此受人尊敬。但就算如此,孔聖人有一說是隻收了七十二個人,有記載曰“有冠者五六,童子六七”加起來就剛好七十二,但據考究孔子一生收的弟子應該是2000-3000人左右,只不過出名的並不是很多,就是那幾個。

在歷史上,儒家在教育這一塊的貢獻確實比起其百家來說,更為領先一步,“有教無類”這種平等的思想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不亞於是天降福音。

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願陛下興太學,置名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在長安創辦太學,傳授《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

雖然董仲舒建議創辦的太學夾雜的都是自己的私貨,並沒有後世大學那樣兼容幷蓄,海納百川,但是對於公元前的古人來說,有一個地方能夠學習到知識,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時候絕大多數的知識都被各大世家珍藏,輕易不示於人,更別說傳授給不是自己家族的人員了,因此太學的設立不亞於在學術界上颳起一道颶風,進一步確立了儒家的地位。

《禮記·王制》記載:“王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這裡的“辟雍”,就是國立大學的雛形,諸侯國國都設立的“泮宮”,就是模仿太學所設立的地方大學。

經過漢代歷代皇帝不斷的加碼,太學從漢武帝一開始的小規模50人學生,到了漢昭帝時就達到了100人,漢宣帝時增長為200人,漢元帝時突破了1000人,漢成帝時3000人,王莽時更是暴增至10000人,到了東漢質帝時已經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

30000名學生什麼概念?跟後世一所大學的學生數量基本上沒什麼差別了。

這麼多的學生自然衣食住行形成了一系列的產業鏈,在東漢,光太學學生的寄宿的宿舍就有“凡所結構達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就更不用說其他的了。

學生聚集在一起,都是熱血青年,難免就會為了一下國家政策有點小意見啊,小見解啊,都會覺得若是有朝一日我當上了某某方面的官員,定會怎樣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