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3022章關中之要和關鍵之要(第2頁)
『婦人之仁,可是不敢殺戮?』斐蓁問道,『猶豫之間,錯失良機,便如鴻門宴之未殺漢高祖……』
龐統笑了笑,『不殺為仁,呵呵,此乃蠹儒之言也……少主,且問可有婦人殺人否?』
斐蓁皺眉說道:『婦人自也有殺人,士元叔為何如此問?』
『既如此,何來婦人不殺人之說?』龐統問道,『更何況鴻門宴之時,項羽所為乃大丈夫也,若依范增之言,則禍在須臾。』
『啊?』斐蓁眼珠轉動幾下,想不明白,便是很乾脆的拱手說道,『請士元叔指教。』
『婦人之仁,乃不知輕重,吝惜封賞也,與膽敢殺人與否無關。』龐統緩緩說道,『前些時日,某問世子,若擒得曹孟德,世子當何為?世子言若不願降,便推而斬之。此言謬也。如項羽之鴻門,殺與不殺,非項羽所決,乃決於高祖,決於時事是也。』
『若高祖人心向背,兵卒離散,殺之無妨……』龐統笑著說道,『然鴻門之時,高祖之下有十萬眾,諸侯聯軍不過三四倍於高祖也,項羽何來膽略殺高祖?』
政治鬥爭裡的一個常識,凡是軍隊頭頭都是不能隨便殺的,軍隊又多又忠誠的更是想都別想,即使能打得過也別想。為什麼?亂世多的是軍閥,你把哪個頭頭殺了,他的兄弟們都會來找你算賬,戰爭是免不了的,你跟其中一個打的兩敗俱傷,馬上就有漁翁出來把兩個殘血都收割了。
鴻門宴時劉邦軍隊數量是十萬,而且十萬基本上是跟著劉邦的純嫡系部隊,而諸侯聯軍只有四十萬左右,名義上聽從項羽調配,滅秦麼其他聯軍會跟著,但打劉邦的時候諸侯才不鳥你,甚至盼著你倆打起來,反正秦朝已經倒了,現在是分蛋糕的時候,僧多粥少,少一個算一個。
歷史上曹操真正擊敗之後直接親手殺了的諸侯,就只有呂布一個。因為那個時候呂布手下已經是沒有多少兵馬,並且連手下大將都是人心渙散了,殺了只有好處而無風險,所以呂布死定了。
即便是到了後世,光頭強就沒少開鴻門宴,殺社會名流絲滑無比,可是遇到教員就卡住了,是光頭強『婦人之仁』?不是的,項羽殺韓王成、義帝也很果斷,但碰到有軍隊的劉邦他就是不敢殺。會被殺的要麼手上沒槍,要麼槍桿子抓不牢……
『以後事推前因,則無有不準……』龐統笑著說道,『便如當下某言早知涉縣會敗,便是有一二三四之理,是否也是靈驗非常?項羽之所欲,非殺高祖可決也。那麼世子之所願,可殺曹孟德一人而的得乎?』
『這……』斐蓁皺著眉頭,他似乎是聽明白了,但是似乎還沒有完全明白。
鴻門宴之前發生了什麼?
項羽在鉅鹿之戰大破秦軍,並且直接越過了楚懷王,受降章邯並封其為王,這讓其他諸侯軍閥看到了跟著項羽的好處,於是就集結在項羽之下,企圖獲取更多的好處,於是乎以項羽為首的,意圖取代舊七國君王的『新興武將集團』正式成立。
而劉邦奪取了關中,有獨霸關中的意圖,所以頓時引起所有『新興武將集團』的不滿,項羽也因此找到藉口消滅劉邦,但在準備偷襲之前,項伯洩密了……
劉邦知道了項羽的計劃之後,還怎麼偷襲?聯軍人數雖多,但是相對鬆散,而劉邦是單體兵馬最多的諸侯。縱然項羽能消滅劉邦,但是肯定損失會很大,項羽損失過大之後,定然不利於項羽日後的篡位,也無法威懾其他諸侯,所以只能從軍事鬥爭轉化為政治鬥爭。
於是當劉邦表態要遵從項羽做老大的時候,就已經脫離了危險。
鴻門宴就只是項羽敲打劉邦,而不會真的動手,也不可能動手。因為項羽要的是什麼?是要篡楚懷王的位,自己做老大,然後分封諸侯,把諸侯國從七個分成更多,以此讓諸侯們更加的弱小,方便自己將來可以一步步的消滅諸侯國,最終統一天下。
那完成上述目標的前提是什麼?首先這個新興的武將集團,必須支持項羽篡位與分封。
那麼又如何讓新興武將集團同意和支持?給諸侯相應的好處。
封章邯為王就讓新興武將集團們看到好處,但是殺劉邦呢?
大家也都知道,劉邦並沒有罪,且鴻門宴上劉邦是要入夥新興武將集團的,且拿了關中之地來當投名狀。無罪殺功臣,必定人人自危。倘若如此,聯盟瓦解,分封失敗,項羽輸定了。
而且從鴻門宴之後來看,項羽做對了。
新興武將集團穩固了,項羽成功分封了十八路的諸侯,自己成為西楚霸王。劉邦吃下的肥肉被敲打出來,重新分割,同時被流放到巴蜀,軍隊更是從十萬被削減到三萬。七國舊體制徹底崩壞,進入了諸侯分割的年代。項羽創造的『諸侯皆弱,西楚獨強』的天下形式已經成型,為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個結果表明,不殺劉邦是正確的。至於後來項羽的失敗,則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和鴻門宴當時殺和不殺劉邦的取捨無關……
龐統將項羽此事作為例子,講給斐蓁聽,然後問道:『少主,涉縣之失,輕重如何?東西之間,何為核心?現如今這東西之爭,爭得到底是什麼?是土地,郡縣,人口,亦或是什麼其他?高祖獻關中,究竟是失,還是得?項羽得關中,為何又是敗落?這昔日之關中,又是今日之何物?少主若是能明曉此要,便勝天下蠹儒無數,可御之為上也……』
龐統笑了笑,『不殺為仁,呵呵,此乃蠹儒之言也……少主,且問可有婦人殺人否?』
斐蓁皺眉說道:『婦人自也有殺人,士元叔為何如此問?』
『既如此,何來婦人不殺人之說?』龐統問道,『更何況鴻門宴之時,項羽所為乃大丈夫也,若依范增之言,則禍在須臾。』
『啊?』斐蓁眼珠轉動幾下,想不明白,便是很乾脆的拱手說道,『請士元叔指教。』
『婦人之仁,乃不知輕重,吝惜封賞也,與膽敢殺人與否無關。』龐統緩緩說道,『前些時日,某問世子,若擒得曹孟德,世子當何為?世子言若不願降,便推而斬之。此言謬也。如項羽之鴻門,殺與不殺,非項羽所決,乃決於高祖,決於時事是也。』
『若高祖人心向背,兵卒離散,殺之無妨……』龐統笑著說道,『然鴻門之時,高祖之下有十萬眾,諸侯聯軍不過三四倍於高祖也,項羽何來膽略殺高祖?』
政治鬥爭裡的一個常識,凡是軍隊頭頭都是不能隨便殺的,軍隊又多又忠誠的更是想都別想,即使能打得過也別想。為什麼?亂世多的是軍閥,你把哪個頭頭殺了,他的兄弟們都會來找你算賬,戰爭是免不了的,你跟其中一個打的兩敗俱傷,馬上就有漁翁出來把兩個殘血都收割了。
鴻門宴時劉邦軍隊數量是十萬,而且十萬基本上是跟著劉邦的純嫡系部隊,而諸侯聯軍只有四十萬左右,名義上聽從項羽調配,滅秦麼其他聯軍會跟著,但打劉邦的時候諸侯才不鳥你,甚至盼著你倆打起來,反正秦朝已經倒了,現在是分蛋糕的時候,僧多粥少,少一個算一個。
歷史上曹操真正擊敗之後直接親手殺了的諸侯,就只有呂布一個。因為那個時候呂布手下已經是沒有多少兵馬,並且連手下大將都是人心渙散了,殺了只有好處而無風險,所以呂布死定了。
即便是到了後世,光頭強就沒少開鴻門宴,殺社會名流絲滑無比,可是遇到教員就卡住了,是光頭強『婦人之仁』?不是的,項羽殺韓王成、義帝也很果斷,但碰到有軍隊的劉邦他就是不敢殺。會被殺的要麼手上沒槍,要麼槍桿子抓不牢……
『以後事推前因,則無有不準……』龐統笑著說道,『便如當下某言早知涉縣會敗,便是有一二三四之理,是否也是靈驗非常?項羽之所欲,非殺高祖可決也。那麼世子之所願,可殺曹孟德一人而的得乎?』
『這……』斐蓁皺著眉頭,他似乎是聽明白了,但是似乎還沒有完全明白。
鴻門宴之前發生了什麼?
項羽在鉅鹿之戰大破秦軍,並且直接越過了楚懷王,受降章邯並封其為王,這讓其他諸侯軍閥看到了跟著項羽的好處,於是就集結在項羽之下,企圖獲取更多的好處,於是乎以項羽為首的,意圖取代舊七國君王的『新興武將集團』正式成立。
而劉邦奪取了關中,有獨霸關中的意圖,所以頓時引起所有『新興武將集團』的不滿,項羽也因此找到藉口消滅劉邦,但在準備偷襲之前,項伯洩密了……
劉邦知道了項羽的計劃之後,還怎麼偷襲?聯軍人數雖多,但是相對鬆散,而劉邦是單體兵馬最多的諸侯。縱然項羽能消滅劉邦,但是肯定損失會很大,項羽損失過大之後,定然不利於項羽日後的篡位,也無法威懾其他諸侯,所以只能從軍事鬥爭轉化為政治鬥爭。
於是當劉邦表態要遵從項羽做老大的時候,就已經脫離了危險。
鴻門宴就只是項羽敲打劉邦,而不會真的動手,也不可能動手。因為項羽要的是什麼?是要篡楚懷王的位,自己做老大,然後分封諸侯,把諸侯國從七個分成更多,以此讓諸侯們更加的弱小,方便自己將來可以一步步的消滅諸侯國,最終統一天下。
那完成上述目標的前提是什麼?首先這個新興的武將集團,必須支持項羽篡位與分封。
那麼又如何讓新興武將集團同意和支持?給諸侯相應的好處。
封章邯為王就讓新興武將集團們看到好處,但是殺劉邦呢?
大家也都知道,劉邦並沒有罪,且鴻門宴上劉邦是要入夥新興武將集團的,且拿了關中之地來當投名狀。無罪殺功臣,必定人人自危。倘若如此,聯盟瓦解,分封失敗,項羽輸定了。
而且從鴻門宴之後來看,項羽做對了。
新興武將集團穩固了,項羽成功分封了十八路的諸侯,自己成為西楚霸王。劉邦吃下的肥肉被敲打出來,重新分割,同時被流放到巴蜀,軍隊更是從十萬被削減到三萬。七國舊體制徹底崩壞,進入了諸侯分割的年代。項羽創造的『諸侯皆弱,西楚獨強』的天下形式已經成型,為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個結果表明,不殺劉邦是正確的。至於後來項羽的失敗,則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和鴻門宴當時殺和不殺劉邦的取捨無關……
龐統將項羽此事作為例子,講給斐蓁聽,然後問道:『少主,涉縣之失,輕重如何?東西之間,何為核心?現如今這東西之爭,爭得到底是什麼?是土地,郡縣,人口,亦或是什麼其他?高祖獻關中,究竟是失,還是得?項羽得關中,為何又是敗落?這昔日之關中,又是今日之何物?少主若是能明曉此要,便勝天下蠹儒無數,可御之為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