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 作品

第2901章求之於上,得之於中(第2頁)

太史慈已經很久沒有出來遛彎了,他可不希望這才出門撒歡沒多久就要被轟回去!

太史慈整頓陣勢,提振士氣,每說一句,他手下的私兵就跟著喊一聲,然後所有的兵卒也跟著齊聲大喝,一時間戈壁灘上人聲如雷,頗有將之前火炮的聲音壓過去的勢頭。

軍制需要改革,改革的不僅是對於兵卒,也是對於將軍。

大漢當下的將軍制,其私兵其實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強力手段,護衛將主,破陣兇器,先登部隊等,也是在戰場之中的聯絡兵,傳令兵,以及督戰隊,甚至還是在戰場之下的訓練教頭,巡查憲兵……

如此多的職能集中在一起,確實是有利於大漢將軍在統御部隊提供便利,但是同時也導致了將軍權柄的過於龐大的和複雜,以至於將軍這個職位的崗位要求實際上是非常高的,上下限差距實在是太大。強的將軍可以將這些東西運用的淋漓盡致,而弱的將軍只能是拖累了三軍。

這個問題是不是現在才有?

並不是,否則也不會常常有人感嘆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了。

那麼有問題了,為什麼不想著去改?

這又牽扯到了既得利益者了。

況且人都是會習慣的認為之前的人不行,那是之前的人不怎麼樣,但是讓我上就可以。可真等到接手了,又是手忙腳亂的發現現實比想象的更骨感。

所以,和切割地方行政權柄一樣,大漢的軍權也是需要細化和切割的。

而軍權的細化和切割,就需要職業化的軍人,也就是將軍人事務當成是一份工作的人。文吏和軍人略有一些相通,但是在細微處又有些不同,就像是火炮的炮彈的公差,或許一開始沒有什麼問題,用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最終炸膛。

斐潛之前推行軍人的職業化,如今慢慢的也累積了不少的在職的和退伍的軍人,現在趁著西域動盪的風波,也說不得可以邁開攀爬這一條科技路線的腳步了。

火炮再一次轟鳴起來,這一次不是速射,而是最大裝藥量來測試最遠射程。

青銅炮再一次領先,而鑄鐵炮一下子落後了很多。

工匠表示,是青銅炮工藝更成熟,炮身內更光滑,而鑄鐵炮就相對差了一些。

斐潛大概能夠理解,炮身內的肉眼看著差別不大的坑窪和不平,會導致火藥爆炸產生的力量相互衝突和抵消,並不能完全作用於炮彈上。這或許又需要模具技術的提升和改進。

每一次的技術發展,都是科技樹上一個分叉,走錯了,那就歪了,或許還有機會重新糾正回來,或許就再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

就像是華夏曆史上的火炮發展,從青銅發展到鑄鐵的時候,這些鑄鐵炮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技術上的及時跟進,而是變成了政治上打壓對手的利器,以及個人謀取私利的手段,最終明朝就失去了最後發展火炮的機會,拱手將錢財讓給了西洋,讓西洋有更多的資本,更多的試驗,更大的技術發展,最終在清朝的時候,直接被西方轟開了國門。

這不是洗清朝,因為清朝確實是一無是處,根本就不需要洗。

外族侵略華夏之後,就沒把華夏人當成人,元朝如此,清朝也是如此,再看看阿三,原地土著每一次被入侵就降檔,直至後世都沒有能夠轉變。

實際上不僅是遊牧民族不把華夏百姓當人,中原的那些士族子弟不也是如此麼?只不過是隱蔽一些而已,不會當著面說兩腳羊,烹煮了吃下去。

因此當斐潛在後世網絡上看到有一些普通百姓為了清朝聲張,甚至公然表示羨慕那些阿哥,動不動就要為某個阿哥生猴子的時候,就覺得很不可思議。是不是這些百姓天然就會和資本共情,和階級共舞?若是原本大辮子的殘餘,為給辮子上油插花,那還有情可原,一個平頭百姓憑什麼去可憐資本,去同情曾經的統治者?憑他們祖先吃的苦受的難?

斐潛在後世看到有人表示清朝在國土疆域,文化發展,農業科技等等湊了十個方面的提升,或者叫做貢獻,亦或是像是十全老人那樣給清朝抹光,但是實際上仔細想想,都是扯澹。

國土疆域這本身就是國家最為基礎的根本,若是連國土都不能在強盛時擴張,還能拿來給臉上增光?漢代沒擴張麼,唐代沒擴張麼?怎麼突然就變成了清朝為大一統做出的貢獻了?

農業人口什麼的,那是因為番薯撐著。

至於清朝的文化,那就是個笑話,四庫全書燒了多少舊書,文字獄搞死了多少人?然後在某些人的嘴巴里面變成了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如此,還有人表示清朝在軍事上有傑出的貢獻,閉口不談八旗的腐敗,綠營的無能,八國聯軍侵入華夏,而是大談鳥統,說這就是清朝巨大功勳了……

就算是後世的人,在思想上,在民智上,都會被一些短暫片面的刺激所矇蔽。

那麼在大漢當下呢?

想要讓百姓明白事情,通曉道理,是何等之難啊!

軍隊之中,相對封閉一些,環境單純一點,斐潛也在做,但是同樣的也不容易。

軍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求知於上,方可得之於中。軍中思想指導專員也好,軍吏也罷,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並不是無腦的裝上去了就能耍得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