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7章角度,全新的機會(第2頁)
這些賬單之中體現出來的,最重要的改變就是糧草後勤方面。
既然是糧草問題最大,那就先處理這個問題。
人的食量相對來說不會太大變化,個別人很能吃,但也有人胃口小。在整體人類基因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人體基礎營養需求並不會因為年代而改變。
戰馬也是一樣的,西漢東漢以及將來,需求可以大略的看成是一個定量。
斐潛這一次帶來的騎兵,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馬雙騎,而是一馬一點五騎,剩下的那些則是由騾馬駑馬等大牲口組成。這些騾馬和駑馬承擔了一般性的輜重車的負載任務,並且也攜帶了一定量的拖車。
因此斐潛行軍路途上的消耗,是兩個部分,一個是自身攜帶的糧草,另外一個是沿途這些小軍寨的額外補充。這一次是為了追求速度,所以沒有帶一些小牲口。而如果按照正常行軍速度,那麼攜帶一些羊群,說不得還會進一步的降低攜帶固體糧草的數量。
戰馬的消耗是比較大的,大概一匹戰馬消耗的糧草是一個兵卒的三倍,畢竟戰馬不僅是要吃草料,還需要精料,甚至在開戰之前,兵卒還會特意給戰馬喂上一些摻雜了鹽和糖的炒製品,提升戰馬的耐力。但是騾馬和駑馬相對來說就比較好養一些,只需要草料管飽,然後偶爾摻雜一些豆子就可以了。
斐潛也是在利用這一次的長行軍,測算戰馬和駑馬的比例究竟怎樣才合適。現在看起來,他和賈詡根據賬本和實際的行軍來看,戰馬的比例還是可以進一步的下降,或許是騎兵的一點二倍到一點三倍為一個合適的區間。
這樣既保證了戰馬行軍過程當中的意外傷害的補充,又可以使得在糧草方面的壓力再下降一些。
至於兵卒的消耗,古代人並不明白卡路里的概念,但是斐潛清楚,所以儘可能用油脂替代碳水,就成為了減輕軍需配給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大體上來說,相同重量的油脂所釋放的卡路里,會是碳水化合物的兩倍。當然這個數據未必準確,但是在日常當中,油脂帶來的舒適感會比一般的碳水化合物更為強烈,至於什麼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優劣,現在大漢這個階段,還根本談不上這些。
重鹽,重油,若是放在後世,定然會被很多健康的美食家所不恥,可放在大漢當下,則是會讓甚少吃肉的大漢民眾幸福得一邊吃一邊哭。
重鹽,代表了食物在隴右當下這種天氣裡面,更加不易腐爛變質,可以長時間的攜帶,而重油則是提供了飽腹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機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食物當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來源,也是人類從古至今,追求穩定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走向農耕才能有穩定的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缺少或攝入過度食物時,就會使人產生『餓』或『飽』的感覺,而這個感覺,並不完全來自於胃部膨脹。胃部只是一個部分,當進食的時候,確實胃部會向大腦發出信號,但是大腦並非只能接受到胃部的一種信號。
就像是厭食症和暴食症的人,恐怕胃部的信號就被大腦直接屏蔽了。
所以實際上,吃多少並不是飽腹感的關鍵。
吃得好才是。
高熱量,高糖。
甜菜和甘蔗的種植範圍都不大,而且因為品種的原因,產糖也不高。因此斐潛只能是在油脂上下功夫,也就是原本遊牧民族的白食和紅食。用漢人農耕產生出來的莊禾,去和定居的南匈奴和西羌換取這些白食和紅食,一方面促進了這些牧民和漢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另外一方面也使得雙方都會下意識的努力去擴大生產,以獲得更多的物資。
如果交趾的甘蔗種植能夠進一步擴大……
這是將來的事情。
斐潛發現,牧民也會受到『小農經濟』的影響。
當生產者發現他努力也沒有什麼用,並不能帶來更多的價值,甚至努力和收穫不成比例的時候,生產者自然就會選擇一個比較低比較輕鬆的水準,俗稱躺平。
『原本漢卒月食三石三鬥三,尤為不足,常有傷寒,痢疾,頭痛,四肢不舉,心腹脹滿,兩脾雍腫等症,』賈詡很是感慨的說道,『如今主公改穀米為白紅,月食二石亦無憂之……兵法有云,將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如今主公此法,可減輜重之需,可謂國之大策也!』
斐潛點了點頭,然後呼出一口氣。很顯然,加大了紅白食的比重之後,確實減少了運輸的壓力,這種差異,是歷史上蒙古之所以能夠一路打一路吃的原因,也是華夏民族自己給自己戴上的千年來都走不去的鐐銬。
『不僅如此。』斐潛指了指賬單上面的運輸數量,『以駑馬所運,一馬可抵五人之力,而於途中少用人力,便可多用於地方……』
這也是明面上的賬目,可以直接看出來的。
畢竟採用了高熱量的食物之後,總重量就下降了,因此必然就節省了運輸的力量,緩解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