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3章知人用人測人忠誠(第2頁)
夏侯惇沉默著,沒有說對,也沒有說不對。
『來,不說這個了……來,飲勝!』曹操舉起了酒杯,朝著夏侯惇一舉邀敬,『元讓你也不容易,辛苦你了!』
夏侯惇默默的舉起酒杯,與曹操同飲。
有人常說,知人善任很重要。
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等於是成功了一大半。
曹操對於夏侯惇算是不是『知人善任』,算不算是將夏侯惇用在了合適的地方呢?
算的。
夏侯惇確實一生之中,都是曹操最為信賴的依靠,是曹操的盾牌,是曹操的盔甲,是曹操可以安心的退路,是曹操可以放心出征的保證。
可問題是,又有誰清楚,在這個信賴和放心的背後,夏侯惇又是做出了什麼?
曹操的官越做越大,地位越來越高,朋友越來越少,敵人越來越多,所以他的疑心也就越來越重,而作為或許是曹操唯一信任的人,夏侯惇承擔的壓力,並不比其他人會少絲毫。
因為建立信任很難,破壞信任卻很容易,稍微有些不注重的地方,信任就會出現裂痕,而一旦出現了裂痕,就怎樣都難以彌補回去了……
『我這麼做……』曹操有些感慨的說道,『將來或許會留下後患啊……』
曹操搖了搖頭,『可是如今又能奈何?不做,就是分崩四裂,做了,還能拖延一二……後患,也就只能是以後再說了……』
『大兄!』夏侯惇說道,『如今可使家族上下齊心,縱然有些許宵小,也不足為慮了!』
曹操嗯了一聲,點了點頭,他沒有繼續說什麼,而是示意夏侯惇陪著他一起飲酒。
人心,往往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檢驗和考量的……
知人善任這句話倒也沒有什麼錯,但是問題在於人不是四四方方的,有著固定規格的物體,有誰可以一下子就將某個人放在某個合適的位置上?
曹操也不能。
有人說曹操知人善任,然後舉毛玠為例,說曹操知曉毛玠為人正直清廉,所以讓他擔任人才選拔和任用的工作,果然毛玠做的很不錯,然後表示曹操果然是伯樂,感慨世間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只不過實際情況,在多數情況下並非是如此。
曹操也不是一開始就將毛玠放在了右軍師的位置上,更不是毛玠一來,曹操就將選拔人才的尚書僕射的重要責任交給毛玠,而僅僅只是讓毛玠擔任了一個普通的治中從事,也就是一個左官而已,就差不多像是一個參謀。
毛玠並沒有因此就覺得自己這千里馬沒被曹操賞識,進而憤怒的跳槽離開,而是做了事情,進獻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諫言,曹操才將他提拔了一點點,轉任為幕府功曹,隨後才慢慢升遷。
沒有誰一開始就會『知人善任』的……
那麼曹操要怎麼才知道他想要用的人是不是忠誠,是真忠誠,還是嘴上的忠誠?
所以曹操會試一試。
歷史上的曹操,也經常這麼幹。
曹操也很會說漂亮話,比如他就很喜歡有事沒事誇張遼,說他是多麼喜歡張遼,多麼器重張遼,但是實際上呢?
實際上張遼功高震主,越是能力大,曹操越是不敢用。
曹操到了後面,不僅是不敢將張遼派往,更加適合張遼他施展才能的長安隴右等,適宜騎兵作戰區域,而是將張遼派到合肥。從此張遼再也沒有機會帶著大批的騎兵在北方馳騁征戰。即便是如此,也還要給張遼摻沙子,給他配備了李典和樂進,而這兩個人,和張遼的關係都是一般,甚至可以說,還有些私仇。
『進、典、遼皆素不睦』,這個情況,曹操不知道麼?顯然曹操是很清楚的,而且在曹操安排作戰計劃之時也是展現無遺,『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有了這個命令,然後『眾將皆疑』。
千鈞一髮,決於一札。
這是在孫權重兵雲集,合肥危在旦夕時,護軍薛悌奉命馳援,但是他並沒有帶來多少的兵卒,只不過是帶來了寫著曹操『作戰方略』的手札。
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護軍也就是薛悌『勿戰』。
乍看之下似乎合情合理,實際背後頗值玩味。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曹操的衛戍安排,完全不符合所謂『知人善任』的要求,也根本不是按照當時這些將領的個人作戰特長來安排的……
其一,樂進不善守而善攻。就算是曹操自己,在上表稱讚樂進功勳的時候,也是說樂進『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而不是臨危受命,堅守得援,卻敵於城下。
第二,受命出戰的李典,其實性格偏向於謹慎,並不以進攻見長,反而擅長防禦。以黎陽之戰協助程昱督運軍糧,博望坡力勸夏侯惇為典型例證。
第三,張遼和李典、樂進並不和睦,當時『遼欲奉教出戰。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張遼自己都擔心另外兩個人不聽他的。
曹操明知如此,卻驅使張李二人共同出城迎敵,而留下了樂薛二人守城。難道曹操老年痴呆了?他能不知其中硍節?
所以曹操他是故意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曹操這怪異的城防安排,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之所以看上去不合情理,是有背後必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