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簪花
柔和的陽光,給整個漁村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金紗。
村中錯落地站著幾棵枝繁葉茂的老榕樹,盤根錯節,有些裸露在地面,露出歲月鐫刻的痕跡。
樹下的風中迴盪著村裡的古往舊事和家長裡短,它們靜默不語,心甘情願地撐開寬厚的綠傘守護著村民。
牆壁上,密密麻麻的牡蠣殼就像魚鱗般閃爍著灰白色的光澤。其實這灰白色的“磚頭”並非泉州的特產,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頗有淵源。
宋元時期,泉州稱得上是世界第一大港,滿載絲綢和瓷器的商船,從這裡啟程,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分散貨物。
等到返程的時候,貨物基本在商貿中紛紛卸下,為了保持船身穩定,船隊會裝在當地的生蠔殼壓船。
回到泉州,這些牡蠣殼就被扔在海邊,逐漸堆積。海洪頻發,天災人難,沿海房屋經常遭到破壞,又沒有足夠的磚石修繕,大家便撿這些牡蠣殼來砌牆造屋。
所以,這每一個蚵殼靜默不語,卻都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它們大小不一,卻排列得整整齊齊,凹面朝下,內外交叉如浪花紋,據說這種構造利於排水。
灰白色的牡蠣殼和著紅色的磚石、花白的花崗石、黏土和糯米水,形成灰白紅相間的漂亮牆面。
據說這種牆壁能隔絕潮氣,防蛀防蝕,村口遇上幾位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他們美滋滋地炫耀著他們的“千年磚萬年蠔”,在他們口中,這貝殼厝還能抵擋炮火攻擊。
很多家屋內外都擺放著幾盆嬌豔的花卉,與古老的蚵殼牆形成鮮明的對比,給這古老的建築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村子中央的小廣場上,晾曬著各種漁具,漁網在風中輕輕晃動,像是話劇《暴風雨》荒島的場景。
漁民們早早地就開始勞作了。
幾位上了年紀的阿嬤阿姆勤快地修補著漁網,眼神專注,她們頭上都或多或少地簪著紅花,粗糙的大手熟練地穿梭著網線,網眼都是他們收穫的希望。
一排待修的小漁船上,斑駁的傷痕中透著久經風雨的堅韌,船頭上有幾雙舊膠鞋,上面裂開的口子,都是是漁民們在海上乘風破浪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