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百姓叩送嗣君
袁宗皋這話一出,梁儲和毛澄等迎立大臣中的清流文官皆兩眼一睜,眸露驚愕之色。
朱厚熜倒是瞥了袁宗皋一眼,心中暗笑。
他不由得想起了袁宗皋昔日建議他多看看王陽明的書的話來。
而現在。
朱厚熜不得不承認,自己這位老師不愧是能接受王陽明心學的官員,真是為了心中所認為的正義,什麼手段都敢用,毫無道德上的壓力,包括得罪佛祖這種事。
朱厚熜知道,在這個生產力一直沒有怎麼大踏步進步的時代,基本上,拯救百姓都意味著要在分配上動手,意味著要動富貴者的利益。
只是怎麼動往往很考驗一個官員的能力。
歷史上。
嘉靖後期,東南倭亂猖獗,不得不開始推行募兵制,而推行募兵制就意味著軍餉開支更大,而東南各省自然有義務承擔這增加的軍餉支出,也就是說,要對東南各省加兵稅。
但東南各省土地兼併情況到嘉靖末期已經非常嚴重。
大部分平民已經不堪重負。
所以,怎麼讓這筆臨時加徵的抗倭兵稅更多的讓當地大戶承擔,而避免加徵造成更多百姓破產,進而導致外患未平內亂又起,成了一門學問。
於是。
在嘉靖的准許下,東南各省的許多撫按官做了很多財政上的改革,基本上是各顯神通。
其中。
潘季馴在廣東整了個均平裡甲,把各府縣要多交的兵稅按田畝攤派,而且以所交糧食為標準加徵,使得大戶們即便用詭寄、飛灑的手段讓自己變成名義上的小田主,也不能避免多承擔額外的兵餉開支。
而在福建的譚綸則更加簡單粗暴,直接把強徵寺院的田產沒收,代替為額外加徵的兵稅,相當於讓福建境內的寺院地主把這加徵的兵稅全部承擔了,不向老百姓多加。
在譚綸看來,寺院的錢財肯定不是來自老百姓肯定是來自當地大戶,所以他這樣做,受損的自然也就是當地大戶了。
現在袁宗皋也這麼做,朱厚熜自然也不感到陌生,甚至也能夠理解。
連程朱理學都敢背叛的新派文官,哪裡能指望他們對佛祖多尊敬。
不過,明面上,朱厚熜作為嗣君,自然不宜直接表示支持袁宗皋這樣做,而也表現的那麼寡恩。
所以,朱厚熜就在這時故意問著袁宗皋:“先生,如果和尚們不借糧,為何就是不識好歹了?”
袁宗皋回道:“蓋因和尚和尚化齋素來是修行,百姓討飯素來是苦難,所以真正心向佛法、志在渡人的僧徒當寧舍口食於民,自己化齋,也不會為了自己不化齋,而坐視百姓乞討,不然,就算不得真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