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雲劉水 作品
第218章 鼠疫防治,張仲景與餃子(第2頁)
“這個看起來像是焦耳,這裡叫餃子嗎?”張仲景說道。
夏景天聽說過一個關於餃子的童謠。
“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傳說,以上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因紀念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
在白河邊上,他看到很多為生計奔忙的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
回到家後,由於張仲景的名聲早已經聞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門求醫,他有求必應,整天都很忙碌,雖然上門求醫的人很多,可他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冬至那天,他叫弟子們替他行醫,自己來到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棚子,支起大鍋,說是專門舍藥給窮人治凍傷的。
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等熬好後,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
再用麵皮包成,樣子像耳朵,又因為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給它取名叫“嬌耳”。
“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來吃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隻“嬌耳”。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只覺得渾身發熱,兩耳暖和,再也沒有人把凍傷耳朵了。
後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想起了當年他為大家熬藥治病的情景,還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朵,就仿照著“嬌耳”的樣子做了一種食品。
為了區別“祛寒嬌耳湯”中的“嬌耳”,有的人便稱它為“餃子”了。
“沒錯,這就是由嬌耳演變而來的餃子,也叫做水餃。
在我們那個年代不只是冬至吃,在北方全都要吃餃子。快點坐下來吃。”夏景天笑著說道。
於是張仲景,坐了下來。夏景天特意加了一個餃子放在了張仲景的碗裡面,讓他嘗一嘗餃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