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子草 作品

第 57 章 工業勞動模範代表...


 第57章工業勞動模範代表

 市裡給了光明街兩個參會名額,穆主任不出席的話,就要白白浪費一次機會。

 鑑於之前有過去市委大禮堂開會的經歷,葉滿枝對大禮堂莫名推崇,總覺得放棄這次機會怪可惜的。

 所以,在辦公室裡問了一圈後,她把有空且喜歡開會的劉金寶帶去了市裡。

 昨晚剛下過一場大雪,兩人頂著凜冽寒風趕到大禮堂時,禮堂東側的佈告欄前面圍著不少人。

 葉滿枝小跑過去看了一眼,是市人委貼出的“濱江市一九五六年度工業勞動模範受獎名單”。

 按照模範單位、車間、科室、小組和個人的順序,張貼了三張紅紙。

 光明街道辦事處是模範單位裡的最後一名。

 列在電廠、礦務局、鐵路管理局等大單位後面,看起來不太協調。

 好在還有一個“王家窪鐵業生產合作社”與他們做伴,這個單位聽起來似乎也不是什麼大單位。

 劉金寶鑽進人群,快速將獲獎名單瀏覽了一遍。

 看到最後一張時,他興奮道:“小葉,獲獎單位能拿到獎金啊!”

 “能拿多少?”

 “不知道,上面只說獎勵錦旗一面,獎金150-450元。”

 獎金彈性還挺大的,估計也跟單位規模有些關係。

 把150塊獎勵給電廠和礦務局,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

 但是對於每月辦公經費只有兩元的街道辦來說,150塊算是鉅款了。

 能拿到150塊的獎勵,他們就很知足了!

 兩個小年輕為這意外飛來的獎金心情激動,高高興興地去禮堂門口登記,並領取了參會證。

 大會為期兩天。

 第一天上午的開幕式上,致開幕詞的人是葉滿枝的“熟人”,那位被她扯過虎皮的劉副市長。

 “各位工業勞動模範,各位同志:濱江市一九五六年工業勞動模範代表大會現在正式開幕。”

 “召開這次會議是為了總結交流工業生產方面的先進經驗,肯定成績的同時,還要指出缺點,提示方向。進一步發揮勞動模範和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爭取完成和超額完成1957年的國家建設任務。”

 “1956年,我們在黨和主席的領導下,在工業生產戰線上開展了增產節約勞動競賽……”

 劉副市長在臺上講,葉滿枝在臺下刷刷記錄筆記。

 好在領導講話的語速都很慢,雖然內容多,但能讓她囫圇記個大概。

 劉金寶見她一直奮筆疾書,不由小聲說:“這種開幕詞有什麼可記的?明後天的報紙上就能刊登這份開幕致辭的全文,你想學習的話,看報紙就行了。”

 “哎,你不懂!”

 劉金寶就是純看熱鬧的,沒什麼壓力,但葉滿枝還有上臺發言的任務,她這是臨時抱佛腳,想從副市長的開幕詞中提取點關鍵信息,豐富一下自己的發言內容。

 今天上午主要是開幕式,劉副市長的致辭結束後,只安排了三個模範單位代表上臺發言,就到了午飯時間。

 大會給每位參會人員發了兩張餐券和一張電影票。

 憑參會證和餐券,可在大禮堂東邊的食堂吃兩頓午餐。

 會議結束後,還可憑票來禮堂看電影。

 電影名字不知道,工作人員只說是工業紀錄片。

 葉滿枝和劉金寶哪見過這種陣仗啊!

 出來開會,不但管飯,居然還請他們看電影!

 “工業局可真有錢啊!”劉金寶感嘆,“要是把開會的待遇告訴趙二賀,他肯定後悔沒來!”

 “哈哈,”葉滿枝端著飯盒在食堂裡尋找空位,小聲說,“工業局財大氣粗,地方國營工廠的利潤,它要截留50%,你想想它得多有錢吧!請咱們這些人吃兩頓飯,完全是小意思!”

 劉金寶驚訝道:“你竟然連這個都知道!”

 “我現在好歹也是個代理廠長啊!”

 煤爐廠那樣的計劃外小廠,市工業局根本就不管。

 這些是她在基層幹部進修班的課堂上學到的。

 原以為進修班主要講馬列,沒想到還會提及很多實用的內容,導致葉滿枝一堂課也不敢缺席。

 她瞅準一個空位,端著飯盒走過去問:“邵同志,咱們能拼個桌嗎?”

 “請坐!”邵迎春點點頭,笑著問,“你們是哪個單位的?”

 “正陽區光明街道辦的,下午才輪到我們單位發言,”葉滿枝誇讚道,“邵同志,你剛才講得可真好!”

 邵迎春是王家窪鐵業生產合作社的代表,這次他們合作社獲得了“走向半機械化一等模範”的稱號。

 她上午剛做完報告。

 “我也是第一次上臺發言,心裡特別緊張。”

 葉滿枝好奇地問:“我記得你剛才發言的時候,提到你們合作社最近幾個月都是超額完成任務的,工人還會利用業餘時間生產計劃外產品。你們多生產的這些產品,商業局和供銷社還會包銷嗎?”

 “不會,生產任務以外的產品,我們都要自行尋找銷路。”

 “那你們生產的這些計劃外產品,豈不是成了累贅?”

 計劃外商品有多難尋找銷路,葉滿枝可太清楚了。

 邵迎春笑道:“還可以吧,我們的計劃產品主要是簡易農具,拿到鄉里的自由市場上售賣,還挺暢銷的。”

 聞言,葉滿枝和劉金寶同時驚愕道:“你們鄉里有自由市場?”

 國家要建立社會主義商業,早就取締自由市場了。

 對工業品是加工訂貨,統購包銷,農產品則是統一收購或統購統銷。

 每件商品的價格是由國家制定的,而自由市場上的價格,隨行就市,太“自由”了。

 葉滿枝已經好幾年沒見過自由市場了。

 劉金寶嘟噥道:“你們鄉里膽子挺大啊?”

 這不是頂風作案嗎?

 “我們鄉里的自由市場是市裡允許設立的,”邵迎春解釋說,“市領導在農村搞自由市場試點,我們鄉就是試點之一,好像是想給農民增加一些收入。農民完成國家統購統銷的任務以後,多餘的農副產品可以在市場上售賣。像我們合作社生產的小手工品,也可以適當售賣一些。”

 葉滿枝傻乎乎地問:“農民賣了糧食,錢都歸自己吧?”

 “那當然了。”

 葉滿枝羨慕地說:“我老家也是農村的,要是也能搞個自由市場就好了。”

 她爺奶每年都摘好多木耳和蘑菇,若是能拿到市場上去賣,可以給家裡增添不少進項。

 王家窪太遠了,倒是可以問問其他試點在哪裡。

 這個消息,讓葉滿枝和劉金寶都很振奮。

 距離春節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要是市裡真的在農村搞了自由市場試點,他們就可以去農村趕大集啦!

 這可是多少年都沒有過的熱鬧了!

 *

 葉滿枝吃了免費的午餐,聽到了好消息,快樂了一中午。

 然而,等她下午重新坐進大禮堂以後,又開始緊張得摳手指了。

 當大會報幕員讓重型機器廠的代表上臺,光明街道辦的代表準備時,她的心跳直接躥到了頂峰,好像呼吸都有些困難了。

 劉金寶似乎比她還緊張,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抖腿。

 “小葉,你肯定沒問題的,別緊張啊!”

 這一整排的椅子是連在一起的,他在旁邊抖腿,導致葉滿枝跟著他一起抖。

 她無語道:“行啦,抖什麼抖!能不能有點出息!”

 “我這不是替你著急嘛!”

 “我這個吃飯的還沒急,你一個舔盤子的急什麼?”

 劉金寶不抖腿了,氣憤道:“誰舔盤子啦!”

 “哈哈,說的就是你!”

 葉滿枝跟他鬥了一會兒嘴,等她聽到報幕員的提醒,走上講臺時,心情已經稍稍恢復平靜了。

 她在講臺中央站定,正準備將發言稿拿出來,腦子裡倏地嗡了一下。

 為了發言時形象好看,她將外面的軍大衣脫了。

 而她剛才光顧著緊張和鬥嘴,上臺時忘記拿軍大衣口袋裡的發言稿啦!

 觀眾席裡黑壓壓全是參會代表,站在明亮的講臺上,她甚至搜尋不到自己剛剛的座位。

 她總不能喊劉金寶送稿子上來吧?

 那也太丟臉了。

 見她一直沒動靜,報幕員出聲提醒:“光明街道辦的代表,可以開始發言了!”

 葉滿枝能感受到匯聚在自己身上的無數道視線,尤其是第一排,那裡坐著市長和各單位的領導。

 講臺和觀眾席的過道間還有好幾家報社的記者。

 她今天若是在臺上掉了鏈子,可就是在全市人民面前丟人了!

 葉滿枝深吸一口氣,讓大腦儘快重新運轉起來。

 她沒去管自己緊張到發麻的左手,走到話筒前,儘量控制自己的聲線,不讓別人聽出她聲音裡的顫抖。

 “各位工業勞動模範,各位領導,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正陽區光明街道辦事處的代表葉滿枝,此次大會授予了光明街道辦‘走向社會主義工業化二等模範’的稱號,感謝大會對我們工作成績的肯定。”

 “在場的一些同志也許會比較疑惑,大會總共頒發了十個模範單位獎項,前面九個都是一等模範,為什麼到了光明街這裡,卻變成二等模範了呢?”

 臺下有人跟著點頭。

 獲獎名單已經張貼在外面的佈告欄上了,參會人員基本都看過。

 模範單位的評獎,確實比較奇怪。

 一溜一等模範後面,跟了一個二等模範。

 葉滿枝平復了一下心跳,笑容可掬道:“說來比較慚愧,其他單位獲獎,都是因為大工業或半機械化的手工業,而我們光明街道辦獲獎,是因為在家庭手工業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

 “1956年第四季度,光明街的家庭手工業收入,同比增長312%,環比增長303%。漲幅位列全市第一!所以,市領導想讓我們來大會上分享一下成功經驗!”

 譁——

 前面幾個單位的漲幅能有80%就已經很值得炫耀了。

 這個小小的街道辦,漲幅居然超過300%,這漲幅是綁上竄天猴了嗎?

 儘管家庭手工業的基數比較小,但能有這個漲幅,也很了不起了。

 現場不少基層單位的代表,都坐正了身體。

 街道和農村都要組織開展家庭手工業,興許可以從光明街這裡吸取一些有用的經驗。

 “在分享經驗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咱們濱江市有一位劉奶奶,這位劉奶奶一輩子都有一個習慣,什麼習慣呢,就是去江邊洗衣服!儘管她家裡已經引入了市政自來水,但這個習慣是從小養成的,人家老太太改不了!”

 有人腹誹,未必是習慣改不了,也許是想省點水費。

 “老一輩人洗衣服習慣用洗衣棒槌,但是劉奶奶的洗衣棒槌在今年夏天用壞了。她跑遍她家附近的五個供銷社,甚至還去了市裡的百貨大樓,都沒能買到這個洗衣棒槌。”

 “劉奶奶想著可能是自己的工具落後了,洗衣棒槌已經沒有廠家生產了,於是聽從女兒的建議,去供銷社購買洗衣板。然而,滑稽的一幕再次發生了,劉奶奶又跑了五個供銷社,這五個供銷社,要麼沒貨,要麼只有展示用的樣品。劉奶奶無功而返,最終由她女兒在城郊的一處公私合營雜貨鋪,買到了洗衣板。”

 葉滿枝望著臺下,笑著說:“這個故事不是我編的,而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有興趣的同志可以翻看一下1956年8月27日的《濱江日報》第四版,當天的民生板塊,就介紹了劉奶奶的遭遇。”

 “這樣的生活小事,大家也許並沒有特別留意過。事實上,除了洗衣棒槌和洗衣板脫銷,還有很多家用雜物,比如家家戶戶都能用到的掃帚、刷子、擀麵杖、晾衣服的夾子、菜刀,都曾相繼出現過脫銷的情況。”

 “根據濱江手工業批發市場的統計,去年市場所經營的品種由過去的1396種,減少到了532種。就像劉奶奶遇到的那樣,目前出售這些商品的商店,貨架子上多半是空的,有的只是擺出幾件樣品對外展示。據市場管理人員所說,目前這種減少的趨勢還沒有完全停止。”

 臺下忽地多出不少議論聲,第一排的市領導們也偏頭相互交流著。

 有人覺得她這話危言聳聽,但批發市場的統計數據不會造假。

 這興許就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真實情況。

 葉滿枝感覺自己的手指似乎沒那麼麻了,她握上話筒繼續說:“注意到這種情況後,我想了很多種可能,為什麼家用小件會突然消失這麼多呢?歸其原因,還是生產家用小商品的工廠少了。”

 “過去一年,是咱們濱江工業生產飛速發展的一年。劉副市長在開幕致辭時提到,由於工具、資金的集中和技術力量的合理調配,1956年全市手工業生產總值高達兩億元,比前年增長了70%。”

 “儘管批發市場的日用小商品種類減少了,但是在大工業方面,增加了800多個新品種。這些產品對支援工業和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提一下咱們市裡的工業政策了——為農業生產服務,為大工業服務,為城鄉人民生活服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很多單位搞起了合作化,小作坊變成合作社,小合作社變成大合作社。很多單位在合作化以後,生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因此都想從生產較簡單的生活用品,變成為大工業生產配套產品。”

 臺下工廠和合作社的代表紛紛頷首。

 工廠要生存下去,生產更賺錢的產品是必然趨勢。

 有了造飛機的技術水平,誰還生產鐵鍬啊?

 這也是一種浪費!

 “根據對金屬、木製、縫紉三個主要行業的調查,全市100人以上的生產合作社佔比在85%,50人以下的佔15%,10人以下的幾乎沒有。這些合作社不僅人員眾多,而且產品品類繁多,有的甚至有數百種,對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

 “我特意去走訪過全市最大的木製品加工廠——正陽區第十木製品合作社。全區製材、制棺、木器、染木等,幾乎所有跟木頭相關的產品都在這裡。但是由於產品種類過多,不便於管理,現在第十木製品合作社,只生產諸如辦公桌椅、乒乓球檯、卷宗櫃這樣的大宗產品。而洗衣板、面板、筷子這樣的日用小件已經停止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