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 章 戰事欲來(第3頁)
閔樂逸出來後三兩口吃完一大碗加了冰沙的豆花布丁,又拿起在井水裡冰鎮過的西瓜啃了幾口。
“呼——活過來啦!”他舒服地宣佈,“還是華哥兒你這裡的東西好吃。”
“別拍馬屁了,我不信你頂著大太陽出門只為了吃冰。”
閔樂逸家雖然稱不上豪富,但父親和哥哥都是進士,這些年攢下的家底並不少,他們家人少事少,閔樂逸又受寵,想吃什麼東西都是說句話的事。
“我是無聊啊,一個人待在家裡一點意思都沒有,去外面逛又太熱了,還不如話呢。”
“你哥哥在大理寺衙門上班,你嫂嫂呢?”
閔樂逸遺憾地說,“最近大理寺出了個奇案,我哥哥擅長斷案,被派去負責那個案子了,十天裡八天不著家,我嫂嫂也去給他幫忙,把我一個人丟在家裡了。”
閔樂逸也想幫忙,可閔樂施卻說這次的案子不是胡鬧的,任夙音也不幫他說話了,閔樂逸只能遺憾退場。
“什麼奇案?”秋華年吹著從冰盆那邊來的涼風問。
京中的各種奇事和八卦,上層的秋華年是從貴眷交際圈子裡聽到的,涉及三教九流和平民百姓的,則多出自閔樂逸之口。
閔樂逸的哥哥閔樂施是大理寺官員,閔樂逸自己也喜歡遮掉紅痣到處遊逛,關於京城平民圈子發生的事他的消息非常靈通,涉及天南海北五花八門,讓人聽了忍俊不禁。
閔樂逸就等著秋華年問呢,清了清嗓子後模仿起說書先生的架勢,還拿手裡的摺扇充當醒木。
“要說啊北城的北居賢坊有一戶姓趙的人家,原是商賈之後,分家後左手右手倒騰脫了商戶戶籍,分了一筆家產在城外置了些田地,勉強算是個地主富戶。”
“趙家老爺有一個嫡幼女,生得花容月貌,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養到九歲的時候,元宵節跟著下人出去看燈,竟一個不小心丟了!”
“趙家上下心都碎了,堅持找了整整三年,到處求神拜佛花錢找關係,終於把女兒找了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又過了幾年,這位趙小姐走了大運道,成了京中中軍都督府參議的續絃!”
閔樂逸小聲補充,“這是外頭的人的說法,要我說的話,那個參議雖然是正四品的官,可年紀都能當趙小姐的爺爺了,府上小妾子女一雙手數不過來,給他當續絃真算不上什麼好運道。”
秋華年被他的碎碎念式說書逗樂了,“這都是市井八卦吧,和奇案有什麼關係?”
“華哥兒別急,下面才是奇的地方。”閔樂逸吃了塊冰鎮西瓜,緩了口氣。
“趙小姐是元化十四年走丟的,到現在整整十年,她今年十九歲,四年前嫁給了中軍都督府參議,這都是對得上的。”
“誰知前陣子,趙小姐的娘出城禮佛,在庵裡瞧見一個二十左右的尼姑,突然發了瘋,明明女兒早就找回那個小尼姑才是自己的親女兒——”
閔樂逸啪的一聲把扇子敲在成套的黃花梨木傢俱上,非常過癮地賣起關子。
“華哥兒猜猜後來怎麼了?”
秋華年饒有興趣地配合,“應該不是趙太太瘋了,不然事情也不會成為大理寺偵辦的案子。”
閔樂逸點著頭繼續說,“沒錯,這件事確實非常蹊蹺。那個小尼姑見了趙太太,也是淚流不止,說起自己小時候在家的事情,每一件都對得上。”
“而且這個小尼姑,和如今的參議夫人長得一點都不像,不存在長得像認錯的可能。參議夫人也堅持說自己才是真正的趙小姐,趙家人養了這麼多年的女兒,也分不清誰才是真的。”
“趙家人沒辦法,只能到大理寺報案,希望官差幫忙查清楚。這件事涉及正四品官員的夫人,大理寺不敢敷衍了事,便讓我兄長認真督辦此案。”
閔樂逸一口氣說完這個民間奇案,摟著跳過來的奶霜繼續要冰豆花布丁吃。
秋華年阻止了他,“留些胃口吃飯吧,冰吃多了當心肚子疼。”
閔樂逸只好悻悻放棄,秋華年笑著讓人給他多端些水果上來。
下午五點後杜雲瑟下班回家,一家人一起吃完飯,杜雲瑟照舊拿出書坐在秋華年身邊誦讀,給還沒出生的孩子做胎教。
胎教這個概念是秋華年提出的,但裡面蘊含的道理和“孟母三遷”有異曲同工之處,杜雲瑟接受得很快。
秋華年聽了一章的古文,漸漸受不住了,打了個哈欠後開始搗亂,拉著杜雲瑟的衣袖亂撓。
杜雲瑟知道華哥兒今日的耐性用完了,把書放到一邊。
“聖上打算在東北用兵了。”
“嗯?”秋華年眨了眨眼。
杜雲瑟知道秋華年多麼聰慧,也完全信任自己的愛人,進京以來朝堂上的事幾乎沒有瞞著他的時候。
“上次在東北大規模用兵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韃子休養生息多年漸漸起勢,近年屢次犯邊,致使邊境百姓損失慘重。聖上的意思是與其養虎為患,不如直接下狠手將它打痛打殘。”
“是這個道理。”秋華年覺得元化帝的決定沒有任何問題,有氣魄和膽量動刀兵的帝王總比一味求和退讓得好。
只是……
“大軍出征,徵兵、糧草、軍餉、徭役……每一項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啊。”
打仗不像郊遊,去一趟就能結束,大規模戰役至少要持續半年時間,很有可能要從夏打到冬去春來,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
一旦戰事陷入膠著狀態,拖上個三五年時間都有可能,好消息是隻要不出意外,比起佔據中原之地幅員遼闊的裕朝,韃靼肯定是先撐不住的。
杜雲瑟說,“陛下一直在等待發動這場戰爭的最佳時機,華哥兒的棉花和甜菜給了他非常大的信心。”
秋華年的新式棉花種植法已經在裕朝各地的皇莊種植了,在秋華年的遠程指導和皇莊官吏與佃戶們的努力下,皇莊上的棉花長勢喜人,可以預料到秋天的豐收場景。
上千畝皇莊的棉花,產出數十萬斤棉花,足夠供給十萬大軍,讓兵卒們在冬日沒有後顧之憂地戰鬥。
此外白糖是重要高熱量供能食物,能夠榨糖的甜菜的出現,解決了北方遼闊的土地無法種植甘蔗產糖的問題,讓元化帝對贏下拉鋸戰的把握更大了。
這一場主動出擊的守邊之戰,裕朝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勢必要贏下來。
秋華年緩緩吐了口氣,如果告訴三年前剛穿越來打算種棉花賺錢的他,他的棉花種植法在未來會成為奠定一場戰爭勝利的地基,他一定不會相信。
但現在走到這一步,他只能繼續向前向上努力,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幫助到更多的人。
秋華年熱愛和平,卻也明白和平是要用鬥爭和鮮血爭取的,一味偏安一隅、養虎為患,下場就是歷史上的宋朝。
“東北打起來的話,吳深和寶義叔他們是不是都得上戰場?”
“嗯,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但——”
“也有命喪黃泉的可能。”秋華年接口說完後半句。
接下來的幾天,秋華年一直在琢磨自己還能為即將開始的大規模戰役做些什麼。
裕朝國富民強,戰事剛開始的時候糧食是不缺的,夏天也不需要保暖的被服,到天氣冷下去的時候,全國各地皇莊上的棉花已經豐收了。
夏天、夏天……秋華年想著想著,心裡閃過一個念頭。
夏天氣溫高,細菌增長快,傷口處理是行軍打仗過程中的大難題,一旦處理不當感染,一條命就沒了。
裕朝雖然有許多治療外傷的膏藥,但造價昂貴,調配不易,無法大規模供給,很多兵卒受了傷只能默默等死,僥倖撿回條命,也會像杜家村寶真的小兒子云空那樣缺胳膊少腿,失去生活能力。
如果能研製出一種原材料易得也易於保存的處理外傷的藥品,裕朝軍隊的戰鬥力和生存率一定會提高許多。
而這樣的藥品,秋華年腦子裡正好有一個現成的——碘酒!
他知道此事關係重大,不敢自己直接研究走漏風聲,趁去小莊子看果樹苗生長情況的時候悄悄找了太子,把十六要了過來。
這下十六可沒借口繼續躲人了。
作者有話要說
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