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江南 作品
第四百九十五章 彈劾跟吹捧(第3頁)
好吧,老朱都不知道這有什麼可比的。
“至於大同那邊兒……”朱元璋不動聲色的轉移了一個話題。
想到大同來的彙報,朱元璋苦笑起來:“咱記得,大同知府吳振跟七五可沒有什麼關係吧?”
“怎麼了?”馬皇后滿臉疑惑,總覺得朱元璋似乎話裡有話。
朱院長隨手拿出一份奏章,交給馬皇后道:“看看吧,咱都不知道,七五究竟給這個大同知府,灌了什麼米湯,能讓他這麼為他說話。”
馬皇后卻沒有著急去接,而是先看了一眼那份奏章。
這份奏章用的是淡藍色的外皮,很顯然,並不是正式的公務行文,而只是用於彙報事情的奏本。
這就不太屬於正式朝廷公務的範圍。
再加上有朱元璋的允許,馬皇后這才拿起奏章看了起來。
朱元璋無奈的道:“皇后,你太小心拉,你我夫妻二人何必在意這些?”
馬皇后卻是笑著搖了搖頭:“重八,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些事兒從我開始就要立下規矩。只有這樣,後世子孫才有跡可循。”
“如果咱們不守規矩,後世子孫又怎麼會遵守?”
朱元璋無語:“好好好,總之咱說不過你就是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奏本,沒有什麼關於朝政的消息,你放心大膽的看便是。”
馬皇后這才打開奏本,仔細看了起來。
這作本上面,也的確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消息。
或者說也有一些重要的消息,只是相比這上面的內容來說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這是大同知府吳振,專門寫給朱元璋彙報大同現在情況的奏本。
之所以沒有用正式的公文,而是因為在這個奏本當中,提起的基本上只有一個人,又或者說一個人以及他身邊的人。
那自然就是大明的英王殿下朱瀚,以及他的一些弟子們。
在這封奏本之中,大同知府吳振,幾乎把朱瀚誇到了天上去。
如果光看這封奏本的話,會讓人有一種感覺。
這大同的旱災,全都是英王朱瀚,憑藉一己之力生生扭轉過來的。
最開始的時候,大同府赤地千里,最缺的就是糧食。
可就在這種時候,英王殿下突然來了,不僅來了,還帶來了他置頂的高糧價。
四兩銀子,一石糧食。
這個恐怖的糧價,當時的朱元璋聽到了都震驚無比。
可最後所有人都發現,英王朱瀚是正確的。
正是因為有這種高昂的糧食價格,讓那些糧商們,拼了命的往大同府運送糧食。
截止於這封奏本發出的時候,大同府已經徹底不缺糧了。
能在這種恐怖的旱災之下,讓大同府不缺糧,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活人無數了。
而且事後有很多人都曾經分析過,按照大同現在的災害規模,如果不是朱瀚,將糧食的價格界定在四兩銀子。
導致大同府的糧食過多,商人們互相競爭,導致價格抬不上來。
否則的話,就算是漲到五兩,甚至是六兩都很有可能。
之後,朱瀚的難民營之策,又安撫了逃難過來的大同難民們。
跟以往,把難民們丟在城外,任其自生自滅不同。
朱瀚實行的以工帶振之策,幾乎是在大同府外,生生的建造了一座新城。
百姓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而不是朝廷的施捨。
在寫這一段的時候,吳振也不知道是不是興奮過度。
竟然寫的格外的詳細。
甚至,連大同府外的那些難民們每日吃的什麼,都列了一個單子出來。
朱元璋看著都有點兒傻眼,每天都有肉,這還是難民的生活?
當年如果他們每天都能吃到肉的話,可能根本就不會去參加什麼義軍吧?
最後,大同知府吳振還感慨了一句:“難民們的生活,比之府城百姓還略強一些。”
難民的日子,過的比普通的普通百姓還好。
哪怕朱瀚是朱元璋的親弟弟。
老朱也十分清楚,自己這個弟弟究竟有著什麼樣逆天的本事,他也有點兒不太相信這些話了。
(本章完)
“至於大同那邊兒……”朱元璋不動聲色的轉移了一個話題。
想到大同來的彙報,朱元璋苦笑起來:“咱記得,大同知府吳振跟七五可沒有什麼關係吧?”
“怎麼了?”馬皇后滿臉疑惑,總覺得朱元璋似乎話裡有話。
朱院長隨手拿出一份奏章,交給馬皇后道:“看看吧,咱都不知道,七五究竟給這個大同知府,灌了什麼米湯,能讓他這麼為他說話。”
馬皇后卻沒有著急去接,而是先看了一眼那份奏章。
這份奏章用的是淡藍色的外皮,很顯然,並不是正式的公務行文,而只是用於彙報事情的奏本。
這就不太屬於正式朝廷公務的範圍。
再加上有朱元璋的允許,馬皇后這才拿起奏章看了起來。
朱元璋無奈的道:“皇后,你太小心拉,你我夫妻二人何必在意這些?”
馬皇后卻是笑著搖了搖頭:“重八,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些事兒從我開始就要立下規矩。只有這樣,後世子孫才有跡可循。”
“如果咱們不守規矩,後世子孫又怎麼會遵守?”
朱元璋無語:“好好好,總之咱說不過你就是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奏本,沒有什麼關於朝政的消息,你放心大膽的看便是。”
馬皇后這才打開奏本,仔細看了起來。
這作本上面,也的確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消息。
或者說也有一些重要的消息,只是相比這上面的內容來說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這是大同知府吳振,專門寫給朱元璋彙報大同現在情況的奏本。
之所以沒有用正式的公文,而是因為在這個奏本當中,提起的基本上只有一個人,又或者說一個人以及他身邊的人。
那自然就是大明的英王殿下朱瀚,以及他的一些弟子們。
在這封奏本之中,大同知府吳振,幾乎把朱瀚誇到了天上去。
如果光看這封奏本的話,會讓人有一種感覺。
這大同的旱災,全都是英王朱瀚,憑藉一己之力生生扭轉過來的。
最開始的時候,大同府赤地千里,最缺的就是糧食。
可就在這種時候,英王殿下突然來了,不僅來了,還帶來了他置頂的高糧價。
四兩銀子,一石糧食。
這個恐怖的糧價,當時的朱元璋聽到了都震驚無比。
可最後所有人都發現,英王朱瀚是正確的。
正是因為有這種高昂的糧食價格,讓那些糧商們,拼了命的往大同府運送糧食。
截止於這封奏本發出的時候,大同府已經徹底不缺糧了。
能在這種恐怖的旱災之下,讓大同府不缺糧,光是這一點就已經活人無數了。
而且事後有很多人都曾經分析過,按照大同現在的災害規模,如果不是朱瀚,將糧食的價格界定在四兩銀子。
導致大同府的糧食過多,商人們互相競爭,導致價格抬不上來。
否則的話,就算是漲到五兩,甚至是六兩都很有可能。
之後,朱瀚的難民營之策,又安撫了逃難過來的大同難民們。
跟以往,把難民們丟在城外,任其自生自滅不同。
朱瀚實行的以工帶振之策,幾乎是在大同府外,生生的建造了一座新城。
百姓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而不是朝廷的施捨。
在寫這一段的時候,吳振也不知道是不是興奮過度。
竟然寫的格外的詳細。
甚至,連大同府外的那些難民們每日吃的什麼,都列了一個單子出來。
朱元璋看著都有點兒傻眼,每天都有肉,這還是難民的生活?
當年如果他們每天都能吃到肉的話,可能根本就不會去參加什麼義軍吧?
最後,大同知府吳振還感慨了一句:“難民們的生活,比之府城百姓還略強一些。”
難民的日子,過的比普通的普通百姓還好。
哪怕朱瀚是朱元璋的親弟弟。
老朱也十分清楚,自己這個弟弟究竟有著什麼樣逆天的本事,他也有點兒不太相信這些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