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如鼠的吳升 作品

第247章 帝國之基,籌謀天下(第2頁)

 “東南海域已經穩定下來,可以作為貿易中心,將更多的海外商品引入國內。同時,也可將我大清的瓷器、茶葉、絲綢等商品銷往海外,獲取大量的財富。”沈清言在政務會上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張宇對此表示贊同,並下令設立專門的“海貿事務局”,負責管理與外部的貿易往來。同時,他還加強了對海港的控制,保證貿易秩序的規範。

 在國內,張宇推動農業生產的改良,引入了從西洋傳來的新農作物,如番薯、玉米等,提高了糧食產量。此外,他鼓勵民間手工業的發展,通過設立工坊和提供稅收減免政策,吸引更多的工匠與商人投入生產。

 “朕的目標不僅是讓百姓豐衣足食,更要讓大清成為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張宇在與沈清言的交談中,表達了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雄心壯志。

 三、教育改革:強國之根

 為了長久地鞏固大清的國力,張宇決定從教育入手,培養一批具備現代知識與能力的人才。他命令各地設立新的學堂,教授不僅限於傳統的四書五經,還增加了天文、數學、地理、機械製造等課程。

 “知識乃興國之本,若我大清之民皆能知天下大勢、明事理,則何愁國勢不興?”張宇在一次朝會上如是說道。

 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一批有志之士逐漸嶄露頭角,他們不僅成為地方治理的重要力量,也為張宇的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四、民心所向:鞏固帝國根基

 張宇深知,帝國的穩定不僅依靠武力與制度,更依賴於百姓的支持。為了讓改革能夠順利推進,他特別注重傾聽民意,多次派遣使者深入各地,瞭解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

 一次,他接到了一份來自西南地區的報告,提到當地的部分部落雖然已經歸附,但對朝廷的新政策仍存疑慮,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滿的情緒。張宇立刻派遣沈清言前往調解,並親自起草詔書,表達對當地百姓的關懷。

 “治國之道,在於得民心。百姓若安居樂業,則國泰民安;若心懷怨憤,則必有動盪。”張宇在朝堂上反覆告誡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