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明報,查良庸(第2頁)

 買的都是些底層普通民眾。 

 《明報》想要扭轉命運,還是要在62年“難民潮”事件報道社論,當時《大公報》《文匯報》等報紙都不予報道,《明報》卻“莽莽撞撞”,大聲疾呼。 

 《明報》才開始找到自己方向和定位,修改報格後,升級為讀書人、知識分子接受的報章,62年7月銷量跨過3萬份 

 到63年,《明報》已完全擺脫財政窘境,平均日銷量是5萬份。 

 當然,到了80年代,那才是《明報》鼎聲時期,幾乎成為兩岸三地溝通橋樑,保持著較大影響,社論更是備受高層和文化人重視。 

 而且現在更是《明報》低谷期,他選擇在這個時候入股,再合適不過了。 

 “何生,不知道港城這麼多報刊,你怎麼就選擇了我們?”金庸沒有回答何雨柱,反而還問了他問題。 

 何雨柱輕笑道:“其一,在港城有影響力報紙裡面,你們還算是可以,入股是比較容易簡單。” 

 “港城華人報業中,數一數二的要說《港城商報》,《星島日報》、《東方日報》這幾家,你們雖然有影響力,但競爭也相當厲害,以《明報》現在經營狀況,還能堅持到何時?” 

 “我還打算收購《港城商報》,到時候,我想把它和《明報》融為一家進行適當改組,成為一家更具規模的華人報紙,創辦婁氏集團的子公司“盛世傳媒”,以港城為總部。” 

 “以後將發展海外的日韓,東南亞,臺省等分區,成為亞洲華人報刊業龍頭,查先生的文章和小說,不僅是港城市民可以看到,亞洲內的華人都能看到,大幅提高影響力和……” 

 何雨柱開始忽悠畫大餅,讓查良庸和沈保新聽著一愣一愣。 

 他們沒想到婁家這位女婿野心這麼大,居然想做亞洲內最大華人傳媒,報刊只是其中一部分。 

 世人都在乎名利,查良庸也不例外,要是能讓自己名利雙收,肯定是最好的。 

 “何生,要是像你說的這樣,發展一個能影響亞洲華人的傳媒帝國,你恐怕只是靠報紙不夠吧。”查良庸聽著何雨柱的話,雖然也覺得很熱血,但是也沒有被衝昏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