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榴蓮 作品

第676章 大明的百姓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多賺錢(第2頁)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朱允熥眼中滿是憂慮。 

 他不迷信王朝興衰的宿命論,但在這片以人治為主的大地上,高高在上的權貴們,似乎從未真正彎腰傾聽,問問那些終日耕作的農民,他們的切實需求。 

 “老百姓究竟想要什麼?” 

 朱允熥再次拋出問題,仰望天空。 

 他輕聲道:“百姓要的是溫飽,要有餘食,要有閒錢置物,要有更敞亮的居所。他們的子女應得學堂教育,而非世代面朝黃土。” 

 “按丁徵稅,上林苑監努力提升糧食收成,一切只為填飽肚子。可百姓心中其他的願望呢?” 

 “我為何推動文淵閣同意鋪設更多公路?為何賦予潘開朗巨大權限,讓他在黃河沿線大興土木?又為何在此時探索鐵路建設的可能?” 

 “我朝子民中,需有人脫離田間,去從事更有意義的工作。更確切地說,是從事能帶來更多收入,讓生活更加美好的事業。” 

 “那些重體力活,採礦、挖煤、邊境建設,不妨留給外人。而我朝民眾,則投身於公路、河道跟鐵路的建設中。” 

 “這些工程,朝廷未強徵勞力。即使有所動員,也是給予充足的薪酬跟糧食,不讓百姓自己帶著乾糧,無償為朝廷效力。” 

 朱允熥語調平和,卻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說服力。 

 朱高熾沉吟許久,緩緩回應。 

 “這般行事,朝廷哪來這等財力物力?縱使錢糧充裕,一旦超發,市場物價必然上漲,百姓生活依舊困頓。” 

 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常識了。 

 當流通中的貨幣量激增,而實際物資並未隨之等比增加,多餘錢財只能推高原有的商品價格,形成普遍的通脹現象。 

 收入增多,物價也隨之漲高。 

 “因此,開國公還得在那裡駐紮多年,說不定得十幾載春秋。” 

 朱允熥脫口而出,“南方簡直就是個聚寶盆,南征軍隊每推進10裡,大明物產就豐富10裡,全都能運回來,物價自然就穩了。” 

 “這觀點我沒在書裡見過。” 

 朱高熾輕嘆,細語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