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榴蓮 作品

第675章為了大明的火車、鐵路,倭國都得打下來

 “修路與否,鐵礦都得挖。” 

 朱尚炳一針見血,直指要害。 

 朱高熾頷了頷首,“新政下,朝廷得未雨綢繆。但眼下攤丁入畝、官員考核、軍功授爵這些正忙著,再加上戶籍制度放寬試點,朝廷想要再徵集百姓服徭役,難啊。” 

 馮宏朗接話道:“這條路我們叫它鐵路,那車便是火車。臣等算過了,想建鐵路,人力得跟上。先得打穩路基,砍樹做枕木,再往上鋪鐵軌。” 

 “另外,臣近來發現幾處新礦,開採也急缺人手。僅靠朝廷現有的鐵產量,鐵路夢只怕是做不成……” 

 朱尚炳乾脆利落扔出解決方案:“那就讓曹國公跟開國公去外面招募勞力。” 

 沒等朱高熾反應,他又接著說:“朝廷在山西、直隸那一帶,早就收了不少倭國奴隸。只要倭人沒有死光,咱大明人手問題就不算事兒。” 

 朱高熾眉頭緊鎖,沉默著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倒是頷了頷首:“炳哥兒見解高明。” 

 大明,仁義之邦,這點沒有人能辯駁。 

 這種認識,在皇室年輕一輩中,已悄然紮根。 

 當今大明,從蒸汽機到火車、鐵路,原有的鋼鐵產量顯得捉襟見肘。 

 火車與鐵路的益處顯然遠超其弊,故而鋼鐵的需求量劇增,成為發展這項事業的咽喉。 

 需求既生,問題接踵而至。 

 如此一來,倭國彷彿成了原罪,而倭國奴隸則更顯珍貴。 

 破解之道,便在於大明運用政治與軍事雙重手段,推進火車與鐵路的建造。 

 戰事,就此成了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邏輯自洽,理由充分,無可辯駁。 

 對於倭國的未來,在南征鐵騎跟炮火下顫抖的敵人會怎樣,大明新一代的當家人並不在意。 

 可在這些年輕的掌權者中,必須得有人站出來唱反調,發出不一樣的聲音。 

 朱高熾恰恰就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 

 當皇室第三代個個都渴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時,他便成了最理智的反對者。 

 “朝廷正忙著治理黃河,投入巨大。解縉倡議的那兩條新式道路建設也提上了日程,開銷同樣不小。這幾年南北征戰不斷,朝廷內部改革也在推進,處處都需要銀兩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