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沒有我這惡人,怎麼有大明好人(第2頁)
心中一凜,連忙低下頭,不敢再對視。
“微臣恭賀朝廷連戰連捷,交趾道叛亂將息,國泰民安,盛世開啟。臣願效犬馬之勞,只求皇太孫慈悲為懷,憐憫微臣。”
此刻,陳瓊拋卻了一切自尊跟體面,只為在這亂世中求得一席之地。
……
回程清化城的路上。
陳瓊耳畔不停響起歸鄉百姓在城門遭遇的種種,怒火在他心中熊熊燃燒。
一石安家糧食,到城裡卻莫名其妙變成了兩石。
這賬,陳瓊權當是大明對清化百姓額外的恩賜,咬咬牙也就算了。
但每次有百姓歸來,那位太孫與燕世子必定親自出城相迎,事無鉅細地解說大明在交趾道、在清化城的每一份計劃與付出。
這份親民之舉,卻讓陳瓊五味雜陳,滿心不是滋味。
倒不是這些善行不該做,而是這一做,把他的作為映襯得格外刺眼,黑白分明。
為何自己就成了那千夫所指的惡人?
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大明的好太過耀眼。
相比之下,他在清化百姓眼裡,卻是個凶神惡煞的陳朝餘孽。
誰善誰惡,連三歲小孩都一目瞭然。
可百姓哪懂,如果不是他昔日的兇名在外,如果不是他們感到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又怎會輕易放棄大山中的生活,乖乖回到清化城?
若不歸來,又怎能親身感受到大明皇太孫的慈悲,享受到分田分房的實惠?
百姓的無知,陳瓊自小便了然於胸。
他們的見識有限,他自然不會去責怪。
關鍵是,這位來自大明的皇太孫顯然知曉他在西山的所作所為。
卻依然將他塑造成了一個惡人的形象。
正是這位大明的監國皇太孫,一步步,將他推到了人神共憤的絕境。
百姓的盲目,他無可奈何。
可他又怎敢對這位手握交趾道百萬人生殺大權的皇太孫心生怨懟呢?
如今,清化城就像一根刺,硬生生紮在交趾的腰眼上,把這片土地劈成兩半。
北面的陳元旦面對明軍攻勢,步步敗退,兵敗如山倒,最後只能蜷在大羅城裡,已是退無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