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能否年年出資?(第2頁)

 這分明是在示弱求和。 

 夏原吉一直手捧茶杯,靜坐旁觀。 

 幾番交鋒下來,太孫與江老言語間已暗流湧動。 

 先是朱允熥借題發揮,敲打江老及士紳,指責其不顧大局。 

 緊接著,江老祖隱晦提出,朝廷此行浙江,旨在救災。 

 而朱允熥則強調,朝廷不僅要救眼前之災,更需推行變革,以期百姓更美好的生活。 

 至此,江老拋出了最後的底線。 

 他們願意貢獻錢糧予官府與朝廷。 

 言外之意,他們無意對抗朝廷,但對於變革持反對態度,希望通過物資貢獻換取不進行變革的結果。 

 這樣的條件朱允熥絕不會接受。 

 正如同夏原吉預料。 

 朱允熥忽然輕笑出聲,望著疑惑的江老道。 

 “說來也巧,我常聽人講,百姓的欲求似無底洞。江氏與親朋故舊慷慨解囊,支援浙江子民。今年尚可,明年又如何?得了今年的恩惠,百姓難免期盼明年再繼續。” 

 “不知江氏能否承諾,年年如此,持續供給?” 

 話題再次繞回到攤丁入畝,官紳同責這一政策上。 

 朱允熥的眼神深邃,緊緊鎖定了面前這位年逾百歲的長者。 

 他口中說百姓不懂得知足,實則是暗指老人背後所代表的官紳階層貪得無厭。 

 官紳們渴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朱允熥心裡盤算的卻是讓這成為常態。 

 這種矛盾,幾乎無法調節。 

 大明的歷史上,從不曾有向人妥協的傳統。 

 這一點,朱允熥很是滿意,無意成為首位打破常規的人。 

 江老的面色略顯黯淡,那滿布風霜的皺紋間,隱隱透露著不悅與惱火。 

 “十年寒窗方能踏入科舉之路,幾十年方能培育出一個賢良之家。百姓的不滿足,本就是人間常態。應以教化引導,好比疏導洪水,教會民眾如何知足常樂。” 

 “而教化的重任,需由天下讀書人擔綱,他們在鄉間穩定國家。” 

 “那些聖賢之後,大多清貧,若國家能給予供養,年年便能湧現才華橫溢之人,確保朝廷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