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榴蓮 作品
第42章 五歲識文、高中解元進士,為何不配殿下招攬?(第3頁)
“殿下未曾言明之意,臣恐難以從命。”
此人竟知曉一切。
連朱元璋讓其父進京的深遠意圖,也能窺探一二。
這便是那名垂青史,一代名臣解縉的風采麼?
朱允熥不由正襟端坐,目光深邃地注視著解縉:“縉紳兄,吾之鴻鵠之志無需多言。但縉紳兄可願隨尊父歸田問學,修身於野?”
解縉這般稀世奇才,性情自是傲骨在身,胸中溝壑皆系國家興亡。
讓這不足30歲的解縉,隨父歸鄉埋頭苦讀,居家養性,顯然違背常理。
而朱元璋為保全這位大明的瑰寶,不僅施展帝王之權威,更巧妙運用君父之道,佈下一盤深棋。
在解縉這樣的讀書人心中,天地君親師,是一條條鐵打的禮教戒律,也是行走世間的不變準則。
天地,那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接下來,自然是皇上至尊,雙親次之。
而此刻,這至高與至親的雙重意志,合力促他歸鄉,哪怕他才智過人,也只能無奈接受。
面對朱允熥的問話,解縉面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掙扎與無奈。
朱允熥見他左右為難,輕輕一笑:“想來,縉紳兄心裡也是千百個不願意吧。”
解縉苦笑回應:“皇命不可違,親情更是難以拂逆。”
“一切還沒定下之前,都是有轉機的。”
朱允熥語氣堅定,目光炯炯地望著解縉。
他已將殖民的理念引入大明,未來更有數不盡的內政革新,每一項都是牽動國本的大動作。
他需要有人去實踐這些想法。
就算他能預見一切,事事終須有人動手去做。
此時解縉連連嘆息,神色黯淡。
他明白皇上召父親來應天城的用意,也清楚讓自己回鄉讀書的背後考量。
一方面,確是因為他性格剛直,不懂變通。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皇上對他無聲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