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野心勃勃

倭國在所有人的認知裡,它是極為弱小且毫不起眼的存在。

 其人口數量少得令人咋舌,僅僅三十餘萬的規模,相較於那些人口眾多的大國而言,簡直是滄海一粟。

 這個國家,像是一個努力模仿大人模樣的稚童,剛剛開始學著大唐的樣子,嘗試構建中央集權制度。

 可是隻學了一個皮毛,其政治制度的施行情況卻糟糕透頂,猶如一盤散沙,毫無秩序與條理可言。

 各個階層之間的權力界限模糊不清,行政體系運轉起來磕磕絆絆,時常陷入混亂低效之中。

 整個倭國的經濟基礎,現階段紮根於農業領域。

 田間勞作的景象,大多還是充斥著原始與落後的氣息,鐵製農具未能在這片土地上全面普及,許多倭國農夫仍在使用著粗笨的木製或石制農具,艱辛地在土地裡刨挖。

 不過,手工業與商業在這片貧瘠的土壤上,也算是冒出了一點頭。

 在一些倭國的角落,能看到簡陋的手工作坊中,匠人們正全神貫注地打造著簡單的陶器、木器等製品。

 集市上,也有三三兩兩的小商販,擺著為數不多的貨物,與過往行人進行著物物交換或少量銅錢交易。

 現在倭國的軍事力量,其軍隊主要由步兵和水兵構成。

 這些士兵們的裝備狀況寒酸到了極點,簡陋的讓人詫異。

 不少士兵手中緊握的所謂“武器”,竟然是平日裡用於耕種的農具,那些破舊的鋤頭、鐮刀,因為鍛造的不好,時常容易斷開。

 但一批又一批遣唐使不辭辛勞地返回本土,倭國也迎來了文化與制度變革的曙光。

 他們從大唐引進了完備而系統的典章制度,也逐漸在倭國的貴族階層與文人墨客之間流傳開來,成為了記錄歷史,傳承文化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一座座莊嚴的寺廟在各地拔地而起,為這個尚顯矇昧的小國帶來了精神上的寄託。

 倭國的薩摩港,若以港口的標準來評判,實在是名不副實。

 碼頭的設施陳舊不堪,木板腐朽,有的地方甚至搖搖欲墜。

 岸邊的倉庫和房屋也是千瘡百孔,屋頂的茅草稀疏,感覺一陣風就能吹倒。

 與大唐那繁華熱鬧、設施完備、商船雲集的明州港相比,兩者之間的差距猶如天塹,不可逾越。

 在這薩摩港附近的海域之上,有一群倭國的水軍正日復一日地執行著巡邏任務。

 他們每日慵懶地坐在那狹小而簡陋的小船上,在海平面上慢悠悠地飄蕩著,眼神散漫地掃視著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妄圖入侵他們這個小小的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