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歷代王朝為何重農抑商?

 原因有很多。

 如經濟因素,社會穩定因素,階級概念,價值觀影響等。

 除了這些還有一條重要原因:稅收。

 農民以地為生,無論收成如何地都擺在那裡。

 地不動,農民也動不了。

 朝廷隨時都能派人去徵收賦稅。

 經商就不一樣了。

 商人們走遍大江南北,行蹤飄忽不定。

 再加上當時社會的侷限性無法從生產環節徵稅,只能從運輸和銷售環節徵稅。

 一般情況下有三種商業稅,分別是過稅,門稅和坐稅。

 過稅是當地官府設卡向商隊徵收的稅,可以簡單理解為地方關稅。

 明代的過稅叫鈔關。

 天啟元年時全國鈔關收入為五十二萬兩白銀,比萬曆二十五年的三十三萬兩白銀增加了近二十萬兩。

 魏忠賢得勢時為了籠絡南方官員和他們背後的商人,減免了大量的過稅。

 第二種商稅是門稅。

 門稅顧名思義是進城門的時候要繳納的稅。

 地方官府會根據商人攜帶的貨物量和貨物價值,徵收相應數額的稅。

 交了稅之後官府會給商人發憑證,拿著憑證就可以城中合法的賣貨。

 第三種坐稅是門稅的另一種形式。

 有些商人攜帶的貨物量大,在一個縣城肯定賣不完。為了不多交稅,商人們會和官府約定此次進城售賣貨物的數量。

 如此行攜帶了一千件棉衣,想賣二百件就交二百件的稅。

 出城時官府會查驗貨物數量,多賣了就要補稅或者接受罰款。

 門稅和坐稅都由地方官府把控,崇禎的手夠不到。

 唯一能管的只有過稅。

 郵驛司設立的目的是將全國過稅統一徵收,把地方官府的權力轉移到朝廷。

 皇帝一張嘴,六部九卿跑斷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