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千子湖記(第3頁)
『光啟二年,歲大飢,人相食。餘以朝廷令赴荊,襄賑災。途經此地,聞有湖名“千子湖”者,初見於魏晉,逾史百年有餘。時人曰此湖素有神通,庇此地風調雨順,佑萬年無災無難。心有所疑,乃往之。至湖,見村人築臺而聚,中一人身披紅袍,詭狀異端,神瘋顛倒,舞旗弄笏,觀之不似常人。上則縛有二童男童女,身負枷銬,不著絲縷。少時,紅衣者定立,口唸梵詞,村眾則出一二人,登臺押童子者,候令待行。餘見其欲投童子於湖,憤而斥之,使差扣紅衣者而救二童。問其所故,答曰,自湖闢來,凡歲有饑荒者,獻童男童女於湖靈,可保安寧無恙。嗚呼!盍人之命不及一無狀物焉?蓋天之運者,非人可以改,一旦其時,則天下一心,共克歲難。求歪門邪道,不正之法者,上則耽君誤臣而毀社稷,下則蒙民蔽眾而芥人命,天下共誅之!』
顧時的文言文並不好,但是這篇趨近於白話的記敘文他還是能看明白的。
慢慢地,他不禁看出了一身冷汗。
“千子湖,居然是這個意思嗎……”
千子千子,所謂的千子指的就是被獻祭到湖裡的幼童啊!
千子湖的詭異,不會就是這個所謂的湖靈吧?
顧時的餘光一瞥,發現在石碑旁邊還有一個介紹欄。
“千子湖記石碑立於唐昭宗大順元年,為紀念光啟二年前往荊,襄州賑災的安撫使而立。他阻止了當時千子湖附近村民的一次人祭,抓捕了主導祭祀的首犯一人。然而善人不長久,這位安撫使在離開千子湖後不久便死於連日的高燒,為了紀念他,當時被他救下來的孩童長大後集資將他所做的《千子湖記》刻在石碑上立於千子湖畔,以告後人不準再進行人祭。因唐末政治混亂,很多記載都已經散佚,這位安撫使的名字也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但是他的事蹟卻通過石碑記載了下來,供後人瞻仰他的大善與高德。”
死於高燒……
顧時嚥了口口水,如果發生在平時,他也只會覺得是這個安撫使時運不濟,不會去想什麼湖靈報復。
但是現在,這個“湖靈”已經變成了詭異,而且還確確實實地能夠殺人!
“我已經開始知道千子湖的辛秘了,那就更加說明此地不宜久留!”
顧時趕緊離開石碑,從廣場的東面踏上藍色遊步道,彷彿逃命一般地向著遠處跑去。
可忙著跑路的顧時卻沒有注意到,那塊記載著千子湖記的石碑,不知為何竟開始向外慢慢滲出水滴。
混濁且散發著腥臭的水珠流過石碑表面,緩緩滴到地面,流入土地中,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