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叢中一回首 作品
第291章 擴軍調整(第2頁)
梁山擴軍到二萬四千人,分為二十四個營,王倫卻沒有從大名府投降的官兵中挑選太多俘虜,只是將一些願意上山的作坊工匠們搬回了山寨。
王倫並沒有任何地域歧視,但大名府的兵,不但是他,山寨的許多頭領們都不怎麼敢用。
原因無他,大名府這地界,在唐朝時有個更響亮的名稱:魏博鎮。所謂“長安天子,魏府牙軍”,自“安史之亂”後,河朔三鎮就在事實上成為了半獨立的藩鎮勢力。
王倫曾經認真研究過,在他看來,魏博牙兵,就是魏博鎮本地百姓通過參軍,形成了小地主小軍官階層,又通過彼此聯姻、親戚、師生等諸多關係,形成了盤踞本地、在大唐強橫百餘年的牙兵武裝軍事集團。
五代十國的亂世過後,河北、河東民間習武的風氣仍舊不減,這一風氣也影響到了鄰近的京東兩路。
但經過唐末五代的洗禮,又經過趙匡胤對武夫的刻意打壓,河北牙兵集團基本已經被物理肉體消滅,但仍舊存在著廣泛且普遍的世代傳習弓馬刀槍的小地主武卒階層。
從某種意義上,大宋朝開國時來自河北、河東的官兵,仍舊保留了唐朝府兵的一絲絲味道,以軍功換取升階,甚至宋太祖、宋太宗前期時的北方宋軍,不願意打殘酷的攻城戰,而更喜歡打野地對沖的大戰。
可惜宋太宗雍熙北伐慘敗,不但葬送了宋太祖一手組建的北方精銳軍隊,而且徹底斷送了河北、河東武卒階層的傳承。
似盧俊義這樣的富家子弟,仍舊習武,也只是因為民間風氣得以保留,但大宋朝罪犯充軍、流民充軍導致的“冗兵”,也讓民間對當兵很是牴觸,就出現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俗語。
故而大名府多的是老兵油子,王倫也不願意用朝廷的投降官兵,寧肯自已招攬周邊百姓和流民,自已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