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玉麒麟出事(第2頁)
只是蕓薹多種植於蜀地和江南,王倫便想了個辦法,山寨出錢,請了幾位水泊周邊村莊的老農種植,若有收成,就按照市價收購;若無收成,一切損失由山寨賠付。
他覺得若能夠將油菜在北方推廣開來,這可是真正的大功一件,但他也清楚大宋朝的農業科技水平,要培養出適合山東地區的油菜,只怕要花費個幾十年功夫的。
王倫並非不通農事的人,他曾經看過一些雜史,曾記得一件事:番薯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流入中國,但只在福建地區小規模種植,一直到了滿清順治、康熙年間,才得以大規模推廣全國。
原因很簡單,農作物要適應不同地區的土壤、水質、氣候,這是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的,世間哪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呢?
故而王倫從來不著急,有很多事情,是需要他慢慢打下基礎,功成未必在他,這是人力也無法改變的。
梁山第二次擊潰了高俅派來征剿的大軍,消息傳到東京後,文官們立刻抓住了機會,開始了表演,各種彈劾的奏章,讓高俅焦頭爛額。
偏偏梁山又故意放回了大批官兵,看到這些官兵盔甲、武器都被奪了,只穿著單衣,慘兮兮地逃回東京城,高俅又氣又怒,一面要安撫、處罰逃回來的官兵,一面還要應付文官們的彈劾,只覺得腦袋都大了一圈。
好在他那乾兒子高衙內頗受趙官家喜愛,趙官家雖然不會做皇帝,卻也是顧念舊情的人,於是彈劾奏章一律留中不發,高俅只是罰了幾個月的俸祿了事,仍舊負責圍剿梁山事務。
這讓高俅更加頭疼了,第一次出征,他還能挑選呼延灼這樣有名的禁軍將領,第二次出征,領兵的人選就變成了關勝這樣的巡檢,若下一次出征,他該派什麼人領兵呢?
接連兩次大敗,高俅的臉面都被梁山抽腫了,與其再教文官們看熱鬧、看笑話,等著落井下石,高俅一發狠,便決定親自領兵出征,也學著童貫那樣。
只是他也清楚,事情可再一再二,最多也就再三,他就只有一次機會,這樣才能穩固自已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於是更加謹慎了起來,至少今年之內是不宜出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