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河湟四州,呼叫太子殿下!(第3頁)
“太子的援軍就在附近,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太子的兵馬到來的那一刻!”
“沒有太子的兵馬,我們絕對不能打草驚蛇!”
“可是……”
“這樣白白錯失良機,豈不可惜?”
“更何況,我認為,他們主動撤退,也是受了從鄯州城退下來的吐蕃人的影響,以為太子一定會很快增兵河州,所以才不敢挑釁的。”
“可是,我們並沒有收到太子會來的消息,如果過幾天,太子沒有來,吐蕃人肯定也會察覺。”
“到時候,他們一樣會反過來繼續攻打我們。”
“這平靜的幾天不就被我們浪費了嗎?”
李多佑的想法固然是有點道理的,但是,他考慮的還是過於簡單,對於目前的河州城來說,保住主體城池不丟,才是重中之重。
趕跑吐蕃人,只是一個過程。
對於各個邊鎮的守軍來講,很多時候,他們打仗的思路都是一樣的,堅決以防禦外敵為主。
因為他們日常遭遇的就是各種來自敵軍的騷擾,是小型戰役,這些戰役往往不能攻城掠地,但是卻會消耗守軍有限的兵馬。
而一旦朝廷的支援不能及時到達,那邊敵軍窺探到了情況就會大舉興兵,已經戰力受損的守軍便會支撐不住。
丟城棄地,應有之義。
現在,河州面臨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邊鎮當然也願意對外出擊,如果他們兵力足夠的話,一般來講,興起對外的征伐作戰的時候,都是需要集結很多兵力,趕往一個固定的邊鎮,走固定的行軍路線,才能進行的。
而河州,本來這一戰已經消耗了不少兵馬,在外無援助的前提下,貿然出戰,只會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
守軍最忌諱的就是這一點!
當然了,李多佑的想法,李多祚也可以理解,就是想要速戰速決嘛!
掌握住難得的時間差,衝一波,萬一就把吐蕃人全都趕走了呢?
那河州城自此之後不就徹底安全了嗎?
這一戰若是出擊得力,至少可以消停三五年呢!
但是作為河州主將,李多祚要關注的只是守城,不是進取。
這一次唐軍大戰的目的也並不是進取。
“你先別急,我們靜待時機。”
“若是吐蕃人有動靜,我們再和他們鏖戰,爭取更多的時間,我相信,太子一定會來援助我們!”
太子李賢!
河州城數萬百姓性命攸關之所在,是他們的希望之神!
而現在,這樣關鍵的時刻,太子李賢,他人又在哪裡呢?
在哪裡?
在哪裡?
河湟四州守軍,呼叫太子殿下!
…………
肅州路遙遙,打下它來,兄弟們才有好日子過!
這就是李賢行軍路上經常給唐軍將士們灌輸的理念,他甚至還把它編成了口號,不時的就喊上兩嗓子,尤其是在士兵們開飯之前。
大家都要大喊特喊,哪一個小隊喊得聲音洪亮,士氣高昂,他就去到哪個小隊和士兵們一起吃飯。
久而久之,為了爭奪太子殿下到我們小隊就餐的機會,唐軍的士氣便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至少,沒有多少減損。
這就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了!
你要知道,很少有士兵經歷了長途跋涉,多地輾轉行軍還能保持士氣不渙散的。
疲勞,從來都是長途行軍的大敵。
那麼,作為主帥,太子李賢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自己手下的這支隊伍保持相對旺盛的戰鬥力,保持高昂的士氣。
要說秘訣也沒有多少。
一個呢,自然是唐軍兄弟都是靠得住的,他們在鄯州城取得了驚人的勝利。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絕對提振士氣的一個關鍵。
只有不斷的勝利,才能激勵戰士們不斷攻取新的目標,同時保持自信。
但是,僅有勝利,還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士兵們來說,大唐的太子殿下一路陪伴,風餐露宿,絲毫沒有架子,這才是讓士兵們能夠一直保持戰鬥力的法寶。
這就是最適合太子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