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第3頁)
“關起門來,說不定還在說我這一次幹得好呢!”
李顯信心十足,連眼皮都沒抬,他的回答和韋香兒的設想相距足有十萬八千里遠。
雍王妃哪裡還躺的住?便用那藕段一般白嫩的手臂支起了身子,質問李顯:“難道,大王不是為了避禍才不去的?”
“不是因為膽小?”
感受到了愛妃的呼吸,李顯才勉勉強強的睜開了眼睛,唇角露出了一抹高深莫測的微笑。
“那是自然。”
“我這樣做,都是有理由的。”
他人嘲笑雍王無腦又膽小,雍王卻笑他們無知又衝動。
他這樣做,當然是有理由的。
在韋香兒的瘋狂逼問之下,李顯才悠悠然開口:“這還用說,你沒看到杞王回來了嗎?”
“他那個人,我太熟悉了,膽子大,又沒腦子,按常理說,他呆在慈州是最好的,現在阿耶把他從慈州叫到長安來,對他來說,可不見得是好事。”
“他不惹禍才怪!”
李顯這樣一說,韋香兒就更奇怪了。
“既是如此,大王就不想去瞧瞧熱鬧?”
“太平公主連上官婉兒都帶過去了呢!”
一提太平,李顯的眼皮登時就支稜起來了。
“我能和她們比嗎?”
“她們是什麼樣的頭腦?我是什麼樣的?”
“我若是去了,丟醜惹禍的就該是我了!”
“香兒,你想看我丟醜嗎?”
韋香兒:……
雖說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是好事,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嘛,但是,也不興這麼自我厭棄吧!
…………
一騎紅鬃馬,披星戴月從長安城出發,沿著廣闊無垠的漫漫長路,奔向遙遠的戰場。
四州之地,古吐谷渾所在。大唐開國之前,吐谷渾族人便在此處生存,在大唐和吐蕃之間,吐谷渾努力保持自身,卻也充當著緩衝兩大部族矛盾的重要勢力。
吐蕃內戰漸漸平息之後,便將觸角伸到了吐谷渾故地,這幾乎是完全可以預料到的事情。
事實上,唐軍對於吐蕃的弱勢也不是這一兩年才出現的。
一切,都要追溯到那一場此消彼長的大戰,大非川之戰!
按吐谷渾舊部,乃鮮卑族分支,其先祖慕容吐谷渾從世代經營的幽燕之地西遷至河湟地帶,這是晉末的事情。
自從在河湟一帶紮下了根,吐谷渾一族利用晉末至於南北朝時期中華大地南北分據的局面,成為了兩方勢力溝通的紐帶。
比如,南梁武帝蕭衍就曾經利用交易茶葉等資源向吐谷渾換取名馬,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南方對抗北方鐵騎的能力。
然而,很快,這種南北漁利的好日子就結束了,隋末喪亂,很快,與吐谷渾統治區域緊密相連的吐蕃漸漸強盛起來。
而吐谷渾也因為屢屢東擴,和定鼎的大唐屢次交戰,被唐軍打殘了大半。
這樣一來,這一曾經強盛的部族似乎就只剩下了一條路。
便是歸附。
不是被吐蕃控制,就是被大唐控制。反正以他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再獨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