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又見藏寶圖
淺絳,“淺”意為輕淺,“絳”指紅色。“淺絳”的意思是借用國畫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畫輪廓並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起源於元代。其畫家代表人物為黃公望。
淺絳彩瓷是清末時景德鎮具有創新意義的釉上彩新品種,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約50年之間,將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使瓷畫與傳統國畫結合,創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是一種以黑色為主調的釉上彩顏料,加入少量調和油,在瓷胎上繪製山水畫,經過渲染淡彩等釉料經低溫,攝氏650~700度燒製,藝術畫風與淺絳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被陶瓷界稱為“淺絳彩瓷”。
淺絳彩瓷既有當時御窯器風骨,富有名家氣質,又兼具文人畫的雅緻。其題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鳥、走獸之類。淺絳彩一反傳統色彩鮮麗、濃重的特徵,以其深厚的文人繪畫風格和清新淡雅的畫面,深受大家喜愛。
在陳陽的理解下,其實很簡單,就是生猛海鮮吃膩了,突然換成蘿蔔白菜,看慣了花花綠綠、金光寶氣的達官顯貴們,猛的見到這種色調柔清單柔和,頗具文人雅趣的玩意,不免會眼前一亮。
那麼為啥在清晚期突然出現了這種淺絳彩呢?
清代晚期,因國力空虛,御窯廠的生產也是時斷時續。咸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各地,咸豐五年太平軍佔領景德鎮,御窯廠被付之一炬。同治五年,太平軍失敗後,清政府軍機大臣李鴻章籌措13萬兩銀子,在原御窯廠舊址重建72間堂舍,恢復了御窯廠。御窯廠重建後,燒製的第一批瓷器,即為前面提到的,同治皇帝大婚瓷,進入光緒時期後,淺絳彩開始興盛。
當時御窯廠重建之後,廠裡的庫存瓷樣也因而散失。官員、畫師、工匠人等或被殺,或僥倖逃脫,全作猢猻散盡。太平軍在景德鎮前後長達7年之久。這段時間裡,原御窯廠的畫師們倘能避過殺身之禍,卻不得不還要面對生計之困,於是在戰火暫時平息之後,仍需重操畫筆,以畫瓷謀生。
此時畫什麼呢?青花、粉彩費工費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銷路,處於戰爭環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們只有選擇省工省料,依仗畫技去打開市場的淺絳彩瓷,這樣,一些生活必須的日用粗瓷(如鍋、碗、盆、盤之類)成為首選,畫上幾筆淺絳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擇價而沽,成為平民可以買得起的彩色瓷器。
御窯廠的畫師是專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鎮當地人對其作品都是無福消受的。而當他們所繪的淺絳瓷署名銷售後,自然令大家解囊趨之。
其次,淺絳瓷畫開創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先河,類似當時行銷一時的海上畫派畫師們的紙絹中國水墨畫,具有濃郁的中國文人畫氣息。當時有的官員、畫家還會自己操筆在瓷器上畫淺絳畫,如張熊、吳待秋、黃士陵、範金鏞等,都有淺絳瓷畫作品傳世。
再次,就是價格的問題,當時一件淺絳彩瓷器比同類的粉彩瓷器在價位上要便宜,而其藝術價值又不遜色於粉彩瓷器,自然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所以,光緒年間,淺絳彩瓷臻於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