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驚鴻 作品

第 254 章 甜言蜜語

 第254章甜言蜜語

 群裡跳出新消息。

 [秦二世]:大壞蛋!你才會被騙呢!我聰明得很!他們騙不到我的!

 眾人:……

 雖然已經聽始皇帝說過了,他家寶貝兒子才一歲多點。但是每每看到對方說話這麼天真可愛,眾人還是有些不太適應。

 尤其陳壽之前還在科普對方是怎麼玩弄朝臣的,割裂感更強了。

 所以全群只有一個昭襄王回應了扶蘇。

 [秦昭襄王]:好好好,我們扶蘇肯定不會被騙。不生氣了,去和你阿父聊天玩吧。

 小兔崽子別在群裡搗亂了。

 陳壽並未受到影響,繼續分享自己看過的資料。

 [陳壽]:據秦三世回憶父親的文章中記載,二世自小學習百家雜學。始皇帝大概早就預料到未來大秦不可只靠法之一家治理秦國,因而提前培養了兒子。

 [玄秦學者]:此處應該@秦始皇

 秦政掃了一眼群聊,對此並不意外。

 [秦始皇]:若天下只剩朕之大秦,自然該用雜學之道。

 以前諸子百家有的挑,才慣得他們那麼囂張。只剩大秦之後,不肯向大秦低頭的百家就給他滾去當庶民,難道還指望大秦捧著他們?

 昔年的六國都不慣著這群傢伙,你愛走不走。你走了有的是其他學派其他學者來投,寡人可不是非你不行。

 到了大一統王朝,更是如此。

 秦朝的儒生只敢嘴上逼逼賴賴,努力用各種方式刷存在感。實際上因為法家獨大的緣故,他們的政治話語權根本不高。

 反而是後世王朝只剩儒家子弟之後,一個兩個囂張得不行,還喜歡抱團給皇帝臉色看。

 秦政趁機教導兒子:

 “大一統前不好重用雜家,是因雜家同時得罪了所有學派。不像只用百家中的一家,不會與各派都樹敵。”

 “而大一統後,百家即便不滿大秦也為之奈何。諸如儒家,也不過是在名聲上編排一二罷了。旁門左道,貽笑大方。”

 扶蘇睜著大眼睛看父親:

 “嗯嗯!”

 秦政對上他純稚的雙眸,頓了頓。

 他問道:

 “阿蘇聽懂了嗎?”

 自己現在就和兒子講治國之道是不是太早了一點?

 扶蘇開心地說:

 “聽懂了!阿父現在唯我獨尊,所以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顧慮那些傢伙。”

 秦政對這個回答還算滿意,一歲多的崽崽能總結出這一點就夠了。他怕就怕兒子跟後世那些道德感過高的皇帝學,天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畏首畏尾的。

 為了好名聲就無限制地向臣子妥協,就算一時得到了誇讚,以後也會遭人嗤笑。何況這對大秦也非常不利,堪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過想想扶蘇現在折騰人的勁……

 秦政覺得比起擔心兒子為了名聲向臣子妥協,還不如擔心兒子過於不在乎名聲,被臣子罵吧。

 果然還是應該往腹黑了養。

 秦政決定仔細聽聽他家太子在其他位面是怎麼做到一邊幹壞事,一邊被所有人誇讚的,然後讓扶蘇去學一學。

 [陳壽]:二世雖然重用雜家,卻並沒有將雜家捧上當初法家的地位。他似乎格外喜歡用制衡之道,令儒、法、雜、兵幾家互相牽制。

 [陳壽]:秦初名臣賈誼曾寫過一篇策論,分析二世此舉。他認為,二世重法是因法度可以規範臣民,使臣民不敢生亂。重儒是因儒學可以安定人心,使萬民向善、自我約束。重兵是怕大秦日後懈怠軍事,步上齊國後塵。

 [陳壽]:除此之外,另有一商家在二世一朝興起。他們宣揚以商治國,用經商手段打擊六國餘孽。因效果拔群,迅速成為大秦風頭最盛的學派之一。

 [陳壽]:根據前朝丞相匡衡的溯源,商家應是二世授意創立的,以管仲的制魯之法與商鞅的窮民之道為基。

 [陳壽]:二世不僅著意維持多派並立、以雜學為首的朝堂體系,還主動出手增加學派數量,十分大膽。

 一般人搞制衡都怕玩脫了,不會拉進來太多的勢力下場。而且制衡也不是那麼好玩的,一不小心就要翻車。

 陳壽因而覺得二世過於不顧後世皇帝死活,只顧自己快活。

 秦政:欲言又止.jpg

 雖然陳壽說的也沒錯,他家扶蘇就是這個性子。但到底當著這麼多人的面,他還是得給兒子找補一下的。

 [秦始皇]:三兩黨派制衡,自然容易翻車。一旦帝王手段不足,便會叫一黨獨大,威脅皇權。

 [秦始皇]:然黨派過多,便無法成事。只要掌權者不過分愚蠢,反而利於統治。

 [東吳大帝]:不錯,正是這個道理。

 作為多年窩在東吳玩制衡的專業人士,孫權在這方面可太有經驗了。

 [東吳大帝]:學派之間難以真正聯合,便不必擔憂他們關係過密,一起對抗皇帝。不像世家大族,互相聯姻盤根錯節,不可用此招數。

 說到這,孫權還有些遺憾。

 他覺得學派比世家好對付多了,那群學派之間存在本質上的衝突,根本不可能握手言和。

 要是學派之間都搞“聯姻”了,和雙雙加入雜家有什麼區別?

 正因他們內部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才給了皇帝可乘之機。

 就像秦始皇說的那樣,但凡皇位上的不是個傻子,任何一家就無法獨大。哪怕有誰想搞事情,其他家也會不約而同地出手把它給摁下去。

 ——你家獨大了還有我傢什麼事?

 世家大族還會拉拔姻親一起分肉湯喝,學派就別想了。他們只會趁機把其他學派都打壓了,所以永遠拉不到真正堅固的盟友。

 即便有哪幾家聯手先幹掉別家,後續也會互相打出狗腦子。而且合格的皇帝自然不能任由這種事情發生,黨爭激烈對朝堂沒有好處。

 因而皇帝要做的就是不給他們搞聯盟玩大型黨爭的機會,兩三個黨派相爭才叫黨爭。七八個勢力互相博

 弈,

 那叫大亂鬥。

 只要上頭的皇帝不故意挑撥他們進行無意義的內鬥消耗,

 比如引導他們互相用見不得光的手段打擊政敵。學派一般只會老老實實幹活,

 企圖用自己的本事得到帝王青眼。

 何況學派內部也不是鐵桶一塊,

 同為大儒,都有不同學說的劃分呢。

 [漢文帝]:秦朝皇帝權利太大,只需皇帝不曾突發奇想捧任何一家,光靠學派自己,恐怕很難獨大。

 胡亥連丞相都能說夷三族就夷三族,真有誰那麼有本事做到獨大了,皇帝也能反手就把人送走。

 [漢景帝]:父皇所言甚是!

 劉啟都要羨慕死了,他也想擁有秦朝那麼強大的皇帝權利。他要有這個權利,削藩哪兒還需要這麼費勁?

 秦始皇給兒孫留下強大的帝王權柄,秦二世在這個基礎上針對皇帝的大權設計了一套適合秦朝的朝政格局。

 路都給兒孫全部鋪好了,羨慕。

 劉啟:是個好策略,但朕的大漢用不了,大漢皇帝沒那麼大的權利。

 [陳壽]若有所思:如此看來,秦朝後續繼承人的治國難度實則較低?

 [秦始皇]:各國皆有昏庸之主,大秦已連出數代明君,自然該為子孫憂慮。

 言下之意就是擔心秦國沒那麼強的運道能夠做到代代明君,前頭已經出了那麼多明君,按照運氣守恆也該出個不像話的不肖子孫了。

 所以為了防止不肖子孫把自家皇位給作沒了,就得多做點準備。

 秦梓桑一向很善於未雨綢繆。

 現在這個格局,培養繼承人其實有非常明確的方向。就是培養他們的制衡手段,讓他們能夠做到引導各家維持住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甚至都不要求皇帝自己能夠平衡各黨,反正各黨會互相排擠。皇帝只要確保他們不走歪路就行了,基本是傻瓜難度。

 二世已經儘量規避了多黨的弊端,如果連這都無法駕馭,那還是儘早退位讓賢比較好。

 [明太宗]:@清康熙,你看看人家,人家那才是制衡,你那個叫養蠱,活該你家亂成一鍋粥。

 [清康熙]:……

 清朝是本群最底層,大家都不待見他們。待遇和晉朝皇帝差不多,直接導致清人不太喜歡在群裡說話。

 畢竟吵也吵過了,吵不贏有什麼辦法?所有朝代聯合起來唾棄大清,大清毫無還手之力。

 但即便清朝皇帝選擇閉麥不和這群人一般見識,也架不住前頭的明朝皇帝時不時就把他們艾特出來嘲諷一下。

 [清康熙]:九龍奪嫡時,朕手下的黨派是以皇子為首,又非朝臣,怎能一概而論?

 皇子為了上位,本來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互相陷害。還想良性競爭,根本不可能。

 康熙認為自己原就是為了養蠱,制衡只是順帶的。

 [陳壽]:其實大秦也出現過皇子為某一派魁首之事,不過一般這樣的皇子都無法成功上位。秦皇們似乎格外防備與學派交往過深的兒子,反而青睞在各派中左右逢源的皇子。

 [陳壽]:曾有一太子與儒家交往過密,後續因故被廢。民間傳聞是帝王喜新厭舊,偏心嬌妻幼子,秦史記載卻是“太子結交大儒,帝憎之,斥其愚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