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都是水 作品
第204章 主動請辭(第2頁)
此番班師回朝,按照功勞賞賜,袁洪恐怕難以避免得到豐厚的回報。畢竟,他已經官至一品,若要再進一步,便只有封侯這一條路可走。而此時的朱元璋年事已高,自然會為他的太孫朱允炆考慮未來。一個手握重兵、又與新皇毫無關聯羈絆的公侯,無疑將成為朱允炆來日難以駕馭的巨大隱患。面對這樣的局面,朱元璋不禁憂心忡忡,開始思考如何應對這一潛在威脅,確保大明江山的穩固傳承。
面對這樣的情況,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來講,如果班師回朝之後,無非只有三種解決辦法
第一種方法便是一切照舊,按照以往的慣例對其進行封賞。而後,可以將他分封到遠離雲南且距離京城極遠的大西北地區。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解除他後軍都督這一重要職務,還能讓他以侯爵的身份輔助當地的藩王鎮守邊疆。如此安排,既能體現朝廷對他的恩賜和信任,又能確保國家的邊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同時,這樣的處置也可以避免他在京城或者其他要害之地繼續發展勢力,從而對朝廷構成威脅。這種方式雖然看似溫和,但實則深思熟慮、一舉多得。
第二種方法則是不給予他封賞。畢竟,袁洪的年齡已經不小了,最多隻能繼續擔任後軍都督這個職位幾年而已。最終,必然需要換上新的人選。等到他解甲歸田之時,再由新皇帝賜予他一個徒有虛名的公侯爵位,就如同藍玉被封為涼國公那樣。這樣一來,既能讓袁洪得到一些榮譽和地位,又不會對朝廷造成太大的影響。同時,也可以避免因封賞不當而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和嫉妒,維護朝廷內部的穩定和團結。這種做法雖然看似有些圓滑,但在政治上卻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可以有效地平衡各方利益,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最後一種做法就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儘管出發點都是為了朱允炆著想,但這樣做勢必會引發朱楩的強烈不滿,甚至可能導致朱楩和袁氏一族心生怨恨。具體來說,就是先賜予袁洪他所有能給到的最高封賞,然後再像先前清除國公那般尋找一個罪名,將其賜死。這種方式雖然看似果斷利落,但卻容易留下隱患,畢竟人在面臨生死抉擇時,往往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而且,如果處理不當,還可能讓其他勢力對朱允炆產生忌憚之心,從而影響他的統治地位。因此,這種做法需要慎之又慎,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面對這樣的情況,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來講,如果班師回朝之後,無非只有三種解決辦法
第一種方法便是一切照舊,按照以往的慣例對其進行封賞。而後,可以將他分封到遠離雲南且距離京城極遠的大西北地區。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解除他後軍都督這一重要職務,還能讓他以侯爵的身份輔助當地的藩王鎮守邊疆。如此安排,既能體現朝廷對他的恩賜和信任,又能確保國家的邊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同時,這樣的處置也可以避免他在京城或者其他要害之地繼續發展勢力,從而對朝廷構成威脅。這種方式雖然看似溫和,但實則深思熟慮、一舉多得。
第二種方法則是不給予他封賞。畢竟,袁洪的年齡已經不小了,最多隻能繼續擔任後軍都督這個職位幾年而已。最終,必然需要換上新的人選。等到他解甲歸田之時,再由新皇帝賜予他一個徒有虛名的公侯爵位,就如同藍玉被封為涼國公那樣。這樣一來,既能讓袁洪得到一些榮譽和地位,又不會對朝廷造成太大的影響。同時,也可以避免因封賞不當而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和嫉妒,維護朝廷內部的穩定和團結。這種做法雖然看似有些圓滑,但在政治上卻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可以有效地平衡各方利益,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最後一種做法就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儘管出發點都是為了朱允炆著想,但這樣做勢必會引發朱楩的強烈不滿,甚至可能導致朱楩和袁氏一族心生怨恨。具體來說,就是先賜予袁洪他所有能給到的最高封賞,然後再像先前清除國公那般尋找一個罪名,將其賜死。這種方式雖然看似果斷利落,但卻容易留下隱患,畢竟人在面臨生死抉擇時,往往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而且,如果處理不當,還可能讓其他勢力對朱允炆產生忌憚之心,從而影響他的統治地位。因此,這種做法需要慎之又慎,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